(十一)毛泽东与陈毅诗交 诗曰: 诗交情往未能忘,同背宋词在井冈。 噩耗传来惊坐起,强支病体到灵堂。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对陈毅有工作之外的“诗交”。毛泽东曾说过:“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其实,他们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诗词已成为两位伟人产生心灵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不但对陈毅有着工作之外的“诗交”,还帮其改诗。他们二人多年间诗词唱和,其内容都充满了惊天地、泣鬼神、傲视一切艰难的豪情壮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伟大的革命家在斗争过程中的抒情言志。 井冈山时,陈毅就成为毛泽东的诗友,每有余暇,两人便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和毛泽东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他们在山间小径讨论军情,有时这首小词便随口而出,激动的心情往往如“林中波涛”。 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军第二次人闽,不几天,便很顺利地攻下汀州、龙岩。陈毅写了首小诗,题为《反攻下汀州龙岩》: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败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 毛泽东在陈毅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这首诗。陈毅请毛泽东斧正。毛泽东拿起铅笔,将“败”字画上了一个大圆圈。后来,陈毅将“败军气犹壮”一句改为“铁军真是铁”。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在赣南山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一次,面对搜山敌军的大火包围,陈毅在沉着应战之余,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面临死亡关头的“绝命”诗,自称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召集旧部组成十万大军,怒斩“阎罗”———视死如归的正气,通过此诗跃然纸上。后来的数以十万计的浩荡新四军,正是靠陈毅等人在危难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种子发展而成的。 1948年1月上旬,陈毅来到了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亲往迎接。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时,毛泽东笑着对他说,你不写诗了吧?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陈毅接着便朗诵起他的《莱芜大捷》: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li)元凶。 毛泽东听罢,连说:好诗,好诗! 陈毅推崇毛泽东的诗词,并用自己的深刻理解来教育子女。他的大儿子陈昊苏回忆说,在自己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指着墙上的一幅挂轴,从头到尾讲解了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由衷赞赏这首词是“一座雄伟的高峰”。 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兴之所至,便迸发出壮怀激烈的诗词。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首词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陈毅特意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让张茜给孩子们详尽地讲。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已是60多岁的高龄了,但革命豪情仍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青春焕发,你们这些正当年华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风浪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1960年冬,陈毅写《冬夜杂咏》组诗时,特意创作了一首《长江》,歌颂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壮举,抒发了对领袖的衷心敬仰: 有人雄今古,游泳渡长江。 云此得宽余,宇宙莽苍苍。” 陈毅还经常把文物出版社精致印刷的《毛泽东诗词手稿》拿给孩子们看,并要求他们反复观摩,从中汲取教益。1966年春,陈毅利用休假时间将毛泽东诗词37首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装订成册,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领袖的热爱。 1972年1月6日,将帅诗人陈毅在北京日坛医院逝世。1月10日下午3点是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会的日子。照例午睡的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追悼会,他抱病来到八宝山,双泪长流,向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他紧握张茜的手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随后,有一首《沁园春·步咏诗韵悼念陈毅同志》作为“毛泽东未发表诗词”广为流传:“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不管这首词是否为毛泽东所作,但他和陈毅的诗中真情和深厚友谊永远彪炳史册!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