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为朝廷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虽然科举考试存在一些弊端,但不能抹杀它的历史功绩。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科举考试对于学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金榜题名,鲫鱼跃龙门,仕途光明。科举考试自然也存在作弊行为,为了防止科考作弊,执政者可谓煞费苦心,采用了很多防止考试舞弊的手段。这些手段很多,不一一列举,只从阅卷方面谈谈,到底有哪些防止考试舞弊的手段。 在隋唐时期,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也就是说阅卷老师能够从考生的试卷上看到这些信息。这些信息透明公开,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方便之门。考官阅卷时,难免会受到影响,打人情分、舞弊。 到了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将考生的这些信息密封,考官在阅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信息了。现在一些重要考试,考生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也是密封的。虽然看不到考生的信息,仍然无法杜绝考官打人情分。比如,从笔迹上可以认出是那位考生,甚至考生事先和考官串通,在试卷上做暗记号。为了尽量做到考试公正,杜绝舞弊,在宋朝开始实行“朱墨卷”。 何为“朱墨卷”?简单说就是两份相同的试卷。考生的原始试卷叫做“墨卷”,是用墨笔写的。专门人员按照考生的试卷,重新用红笔抄录一份试卷,因为这份试卷是用红笔抄录,所以叫做“朱卷”。考生交完试卷以后,有关人员首先将考生的信息密封,然后对每份试卷进行编号,当然每份试卷的编号是唯一的。类似现在的准考证号一样,每个号都对应一名具体考生。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交给专门的抄录人员。抄录员必须如实抄写,即使错别字也不能修改。在朱卷上只有考生的编号,没有考生姓名等其它信息。“朱卷”上编号也要密封的。完成以上工作,“墨卷”暂时存档,“朱卷”交给考官,然后就是阅卷打分了,所以阅卷官员评判的是“朱卷”。评分完毕,“墨卷”重新调出,逐一核对“墨卷”和“朱卷”,验证是否“朱墨卷”完全相符。 科举考试的主持人员分为正主考官、副主考官和同考官。正副主考官大家都明白,讲一下何为同考官。科举考试规模庞大,仅靠正副主考官两人阅卷根本无法完成。必须有其他一些官员帮助阅卷,这就是同考官。考生都有自己的“考舍”,类似现在的考场和考室吧。每个同考官评阅的试卷是有范围的,也就是你只能负责相关考舍的考生试卷。这和现在的高考有点类似,阅卷老师都要去外地去评卷,不让你评阅本地考生的试卷。 同考官阅卷完毕,会根据录取名额,选取一定比例的优秀试卷上报主考官。主考官对这些试卷进行评判,确定名次,录取考生。比如,有100个名额,同考官会上报120份优秀试卷给主考官,比例不准确,就是那么个意思,录取的100名考生也就限定在这120人当中。最后确定名次和录取人员由主考官决定。有明确规定:同考官之间不允许相互串通,主考官也不能要求同考官上报某位具体的考生试卷。 古代科举考试规定很严格,甚至比现在的高考都要严格。科举考试制度确实很完善,但科考舞弊仍然不能杜绝。像同考官之间相互串通,你推荐我的人,我推荐你的人;主考官要求同考官上报某位具体的考生试卷,甚至更改名次等事情也会发生。类似的科场舞弊案例不少,在此,就不举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