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盟轩-诗词歌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2|回复: 1

“效体”诗原论(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20: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长水远 于 2018-12-1 20:17 编辑

“效体”诗原论(三)
叶汝骏原著 山长水远 编转
    【作者简介】: 叶汝骏(1989-), 男, 浙江景宁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三、“效体”诗产生与兴盛的原因探赜
    1. 诗歌典范的确立与创作传统的形成
   “大抵摹拟盛行,必然在文学传统已经形成,或文人对传统有深刻认识的世代,因为有了前人丰富可观的遗产,才有摹仿的对象”。“效体”诗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出现了可以效法的对象,而它们之所以成为后人学习、仿效的标准,必定具有某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也具备了一定的可复制之处,简言之,它们是诗歌创作的标准或典范。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学的发展,诗歌的典范也必定会呈现出累积性地扩张。《诗经》和楚辞是汉代诗人师法的典范,汉代的乐府诗连同诗骚成为了魏晋诗人效法的对象,建安诗歌作为盛唐以前堪称完美的诗歌时代一直为后人所追慕,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六朝诗人亦是诗人所竭力摹仿的对象,而盛唐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代一直是后人效法的终极典范,宋人又在唐音之外艰难地创辟出宋调,与唐音一起成为后世诗人的两种主要创作范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可观的诗歌遗产,有了多元化的创作典范,才为后人摹仿学习提供了选择上的巨大自由和艺术创造上的无限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之下,摹拟创作的风气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如前文所言,摹拟之风早在先秦即已出现,且代不乏人、愈演愈甚,最终形成了一种创作上的传统,后代的诗人几乎都难以逾越或绕开这种传统的影响。
    2. 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性
    诗人“效体”的动机是多元的,大致有摹仿学习、审美共鸣、游戏消遣、崇慕心理和反摹拟倾向等数端。探其原始的动机,大抵是出于摹仿学习的需要。王瑶先生即指出:“这本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属文的方法,正如我们现在的临帖学书一样。前人的诗文是标准的模板,要用心得从里面揣摩模仿,以求得神似。所以一篇有名的文字,以后有好些人的类似的作品出现,这都是模仿的结果。”可见摹仿是文人学习创作的一种主要方法和途径,此其一。单纯、刻意的摹仿学习或许带有更多功利性的意味,而出于审美共鸣去效法前人,则是一种较为理想和完美的状态。前人的诗作在某一点触发了诗人的诗思,调动了诗人的心灵体验,或契合了诗人的审美标准,产生一种“先得吾心”或“正合吾心”的审美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效体”最容易产生佳作,而不是单纯为“效体”而“效体”。这实际上也是前文所论的由陶渊明开创的一种“效体”诗的传统,此其二。如果说为审美而“效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那么为游戏消遣而去“效体”则是一种略显糟糕的状态。古人也常常创作一些较为冷门或技巧性较高的诗体(如辘轳体、回文体、连珠体、藏头体等),宋人在这方面是典型的例子。宋人之诗多为学人之诗,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加之宋代文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他们往往以其余力做这些文字游戏,文人之间也常常以此竞技娱乐,作为消遣生活和宣泄情绪的工具,更多的带有炫才逞博的意味,此其三。再者,诗人对偶像的崇拜、追慕心理也是“效体”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动机。如陶渊明在宋以前可谓寂寞了几个世纪,钱锺书《谈艺录》云:“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少陵、皎然以陶、谢并称,香山以陶、韦等类,大拙以陶、李齐举,虽道渊明,而未识其出类拔萃。”苏轼是陶诗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推毂者,颠沛沉浮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找到陶诗这样一方心灵的栖所,陶渊明也成为其崇慕的偶像,苏轼一生便创作了120余首和陶诗。在其影响下,宋人效陶诗作纷起,如李之仪《读渊明诗效其体十首》、刘敞《效陶潜体》、姜特立《感怀效渊明体》、释文珦《效陶四首用葛秋岩韵》、洪迈《效渊明》等,此其四。最后,对于才情较高的诗人而言,“效体”的过程其实也是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他人之“体”只是为我所用的工具,内在承载的则完全是自我的产物,这可以称作“效体”中的反摹拟倾向。实际上,诗人的创作动机可能不是单一的,有时是受多种动机的复合驱使,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性。
    3. 诗坛宗尚与复古风潮的驱使
    除了文学内部的原因和诗人多元化的创作动机,“效体”诗的兴起也同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首先,这与诗坛的宗尚有所关联。某一时期诗坛往往流行某种诗歌流派、盛行某种诗歌体裁、崇拜某位前贤或时人,这种外部的因素往往具有一种导向力量,促成某种风格或体裁的流行。如宋初流行的“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白居易、李商隐、唐彦谦、贾岛、姚合等人相继成为诗人效法的对象,这类“效体”之作在宋初诗坛纷起。其次,诗坛的复古风潮或运动可以说直接触发了“效体”现象的产生。如西晋诗坛崇尚摹拟复古,傅玄、陆机、张华等都是复古派健将,创作了许多“效体”诗作;中唐诗坛亦笼罩在复古风气之中,此期也是唐代“效体”诗创作的高峰期;北宋江西诸子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南宋中后期诗人又力倡中晚唐诗风,可以说整个宋代诗坛是在复古中艰难地出新。【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诗词创作知识,不断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鸥盟轩-诗词歌赋 ( 闽公网安备35062602000144号 闽ICP备18002209号-1 )站点统计

GMT+8, 2025-2-6 03:13 , Processed in 0.0424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