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美德应发扬 作者*山长水远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这是通过咏竹来赞美谦虚精神的佳句。谦虚确实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准则,是成功的基础,是进步的力量。 在现代史中,以谦虚著称的不乏其人。我国著名的国画家齐白石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四十多年前,他在北平艺专当教授,有一次上国画课,他看到自己的学生谢时尼画的“梅鸡”画稿很有味道,就借回家去临摹。等到下一次上课时,他拿着临摹稿找到谢时尼,并在上面题了字,齐老说:你的那张画画得很好,我要永远把它作为样子,现在用我临摹的画和题字同你交换一下,可不可以呀?谢时尼看着老师的画和题字,当时被感动不知说什么好了。齐白石是中外驰名、年逾七旬的老画家,他这种向学生学习的谦虚精神,一直被传为美谈。 然而,在历史上与谦虚背道而驰的也是大有人在。三国时,“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因骄傲自大,导致轻敌,而夜走麦城。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结果纸上谈兵,兵败身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谦虚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专横跋扈、不学无术、妒贤嫉能者有之;满足成绩、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者有之;标新立异、自恃清高、目中无人、老大自居者有之……,其结果有的“碰壁”,有的“摔跟头”,严重的“身与名俱灭”。 实践证明,“满招损,谦受益”确实是醒世箴言,也是硬道理。我们应从“到凌云处总虚心”里历练心智,从“夜走麦城”中吸取教训,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