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解散
村里原来有12个生产队,生产队哪一年解散说不清了,大概在1980年左右。生产队解散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分地,二是生产资料的“拍卖”。现在生产队的影子丝毫也看不到了,原来的生产队队部也都被村民盖了房子。 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农民分地在先,生产资料“拍卖”在后。对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是从报纸上听说过。反正按照人头,把生产队的土地都分给了村民。生产队的土地不止一块,每个农户都分到了几块土地,如果地很小,再加上家庭人口少,得到的一块土地只有“巴掌”大。去年回农村老家,问起叔叔:“家里有几块地?”“只有一块地”。我又问:“不是有好几块地吗?”叔叔回答:“地和别人家换了,换到了一起,一块地耕种比较方便。”。晚上到叔叔家,看到门口堆了很多没有“裤”的玉米。叔叔告诉我:现在种地不那么累了,有收割机,花100元,收割完,人家就把玉米给你送回家。前两年收割机不能剥皮,现在连皮都剥了。
村里曾经发生过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令人难以置信。晚上,几个人在生产队部铡草,一个人口渴难耐,到附近一户人家去喝水,为了不打扰睡觉的人,没有开灯。拿起瓢,在大缸里舀起一瓢水……恐怕谁也没有想到,喝的不是水,竟然是柴油!赶紧送县医院,好在没有大碍。可能有人大惑不解,会产生两个疑问。难道水和柴油都喝不出来吗?农户家储存柴油干啥?如果你晚上铡过草,就能体会到口渴的滋味,嘴里都是苦的,再加上后半夜劳累困乏、迷迷糊糊,味觉和嗅觉会极大降低。土地分给农民以后,生产队没有立即解散,但浇地生产队不再管,以前电力供应不足,主要靠柴油机做动力,所以几户人家会联合起来,购买一些柴油,由一家保管。
生产资料“拍卖”是件大事,我也去看热闹。所谓“拍卖”不像影视剧中那样,也不用举牌子。拍卖的东西主要是生产队的牲口、马车、柴油机、电动机、面粉机等等。每户出一名代表,当时分成了几个组,竞争也就在这几个组之间进行。拍卖的每件东西都没有底价,每个组把出价写在一张纸上,出价最高者获胜,一次定输赢。竞争最激烈的就是“面粉机”的争夺,机器有两台,学名具体叫啥我现在也说不清。当时村里人把一台机器叫“小钢磨”,主要用来加工玉米;另外一台机器叫“磙子”,用来加工小麦面粉。获胜者不是把两台机器搬回家,机器仍然在厂房里面,厂房也不存在租金问题,免费使用。“拍卖”活动持续了大概两三个小时。从此,生产队正式解散,生产队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