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正解] (对于道)明明经常能看见却说看不见,这就是匪夷。(对于道)明明常听说却说未听到,这就是稀奇。(对于道)明明能捕捉的到却说捕捉不到,这就是微妙。这三种现象不用去诘问到底为什么?我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原因,(他们不是看不见、听不着、捕不到,而是说不清楚。)现在只有其上者不明白,而其下者却不愚昧。古代结绳记事的绳结并没有名字,解开绳结后你能说事情没发生过吗?道和绳结一样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物体的现象,就是恍恍惚惚。惚恍不明的道迎头不见其首,随后又不见其尾。(如此又该如何依道治国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依照古代的治世方法,用作现在的政策。只要知道了古代开始治世的制度,你就等于得到了道的传承! 注:夷:匪夷所思之意。 其上不曒:说的是统治阶级。其下不昧:是老子自说,意为我明白道。
【说明】此章承下,旨是说明道深不可识。此章重点在说现在的统治者若想依道治国而又厘不清道的头绪,那就先依照古代治国之道而御今,这就是道的传承。
来源: 白话文正解<道德经>第1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