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长水远 于 2018-10-30 17:43 编辑
律诗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山长水远转) 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又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这是沿用唐人的称法。近体诗源于齐梁,形成于初唐,他是在五古、七古的基础上,吸收了六朝崇尚骈偶和讲究音律的风习,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而逐渐出现的新型诗体,对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密的限定。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标志著我国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光华灿烂的新天地。 (一)律诗的起源 前人分析律诗有六大要素组成,这六要素是整、俪、叶、韵、谐、度。所谓整,是指每句字数要整齐,或五言,或七言。俪,是要求在诗中使用骈俪,即对仗。叶,指奇偶句的平仄是相对的。韵,指要押平声韵。谐,指全诗平仄必须有规定。度,指全诗字数是一定的。这六要素中最根本的、内在的要素是两项:一是修辞上要讲究对仗,一是音调上要讲究平仄。因此,律诗的起源和形成,主要决定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上的两项发展,一是对仗,一是声调,而这两项在文学史上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趋发展的过程。 对仗,又称对偶或者排偶,是把用类的词或者对立的词并列起来,形成一种对称和整齐之美。这种对仗的修辞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出现的很早,《诗经》《楚辞》中均有出现,但是这也只是作者偶一为之的现象,并非有意识的追求。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力追求排偶,是从晋以后开始的,一般认为诗人陆机是第一个。陆机之后,相继出现的诗人、作家,如潘岳、谢灵运、颜延之、谢跳、庾信、薛道衡等南北朝文人,就更把对仗之风推向高潮,且愈演愈烈,越求越工。总之,从晋到隋这一时期骈俪、排偶技巧的发展和盛行,已为唐代律诗的产生,准备了一个重要条件。 律诗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讲究语言的声律,这实际也是由晋以后的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声律产生于对汉语音韵的研究,中国声韵之学肇自东汉始,是在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诵读中逐渐探索出来的。关于语言声律的发展和研究,一般认为自梁代沈约始,但其实关于声律声韵的著作早在沈约之前的魏晋时代就已经有了,大约语言上的“四声”之说是在沈约之前就有了,但沈约的重大作用,是提倡把四声音韵方面的研究运用与诗歌创作,并从理论上做出初步的归纳。 近体诗完成于沈宋,但从诸如对仗、声律等方面的发展来看,实际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到初唐时期,不过水到渠成而已。 中国古代的诗歌,由原始型的二言体,发展出四言体,接着是杂言式的楚辞体和乐府诗体的出现,后经过无数诗人的探索,在民间歌谣新形式的启发下,结合汉语语言的特点,而产生了五、七言诗,从此,我国的诗歌形式便定性于五、七言诗,五言和七言诗成为最主要的、普遍流行的形式。从上述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古代诗歌是比较讲究诗句的字数多少和趋向于使句式整练的,同时也讲究节奏和用韵,但在唐代以前,我国的诗歌并没有一套严密的格律,没有什麽对音律和篇章的硬性规定。中国古代诗歌由非格律诗到格律诗是有一个酝酿及孕育的过程的,而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最明显的转变是在“永明体”出现以后。 东汉以后至魏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而诗与音乐的分离,促使一部分作家开始从诗歌语言的本身,探讨声律和谐的规律,从而取代了“音声反覆运算”的初步认识,这种认识到了永明年间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齐梁文学有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受当时风气影响,诗歌内容空虚、思想贫乏、感情轻浮、风格妖豔,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股反现实主义的逆流。正是由于内容空虚、思想贫乏,使得当时的一些作家和诗人专门从文学形式方面入手,于是他们讲究对仗,也热衷于诗歌音律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时候,构成诗歌音律的一些要求被他们所认识并付诸实践,从而创出了一种自别于古体的新的格律诗,建立了初步的诗律学,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齐梁时代已有声律的发展,并形成了某些规则,因而形成了齐梁体诗歌。但历史上并不就称齐梁时代的诗为“律诗”,这是因为中国诗歌讲究音律虽自齐梁体始,但是后来又有新的、重要的发展,也就是说直到唐代才发展完备并定型下来。 被唐代人称为“近体诗”的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和初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有关,一般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作为应制科目时,往往就要有一定的规格,而通过统治阶级提出要求和提倡,对某些文学形式的兴盛和发展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并且,到了初唐以后,随着声韵学、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在齐梁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次飞跃,这就是具有严密格律和固定形式的律诗出现了,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便是沉佺期、宋之问。所以,律诗历来被认为起始于唐代的沉佺期和宋之问。 (二)律诗的特点 一.近体诗的类别 1.绝句:五言:例王之焕《登鹳雀楼》;七言:例如杜牧《山行》 2.律诗:五言:例杜甫《春望》;七言:例如李商隐《无题》 3.排律:五言:例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七言:例如白居易《太湖书事寄微之》 4.杂体:六言律诗:例卢纶《宋万臣》;三韵小律:五言:例如韩愈《李员外寄纸笔》;七言:例如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5.拗体诗:例崔颢《黄鹤楼》 在近体诗的所有分类中,绝句和律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排律往往是作家逞才气的艺术格式,名篇不多;所谓杂体是指这类诗具有近体诗格律的基本特征,但在某些方面又不符合规范模式:六言律诗每句只有六字,三韵小律全诗只有六句,拗体诗或在用韵上、或在平仄上、或在对仗上与正格略有不同。 二.近体诗的韵律 近体诗的韵律已经规范化了,简明实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1.双句句末必须用韵,单句句末不用韵。例如唐•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这要看诗属何类,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七言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例如陆游《沉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沉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首句亦入韵,但是上面的《何满子》首句即未入韵。 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不许出韵(即该用韵的地方不用韵或用错了韵)。 4.必须用平声韵,这是正例,所以凡句尾用韵的必用平声字,不用韵的必用仄声字。有极少数近体诗用仄声韵,这只能视为变体。例如唐•顾况《忆旧游》: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泊和落属于入声乐韵,仄声。 三、近体诗的声律 近体诗与古体诗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有严格的声律,即用字要论平仄。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每句一般以两字为一个节奏,两字中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即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绝不能任意用,而不是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可以放宽些,这就是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近体诗的声律是按平仄交替的方式安排的,第一个节奏点为平,第二个节奏点就应该是仄。这样,就形成了平平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的声律。 近体诗的句式: 近体诗的句式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六言用的极少。 1.五言句可读为“二二一”或者“二一二”节奏,例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峨眉(李白《怨情》) 2.七言可读为“二二一二”或者“二二二一”节奏,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四、近体诗的结构 近体诗有不同种类,其结构要求也有不同。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下面以七言律为例。 第一,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分为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 第二,句与句之间讲究“黏对”,“黏”指两句的节奏点上平仄相同,“对”指两句的节奏点上平仄相反。在各联内部,出句和对句的关系是“对”;在相邻两联间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的关系是“黏”。例如首联的出句是平——仄——平,那麽对句就是仄——平——仄,颔联的上句还应是仄——平——仄,颔联的下句是平——仄——平,这样一对一黏,就造成了既整齐,又错落的音韵之美。 第三,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用对偶句,即颔联上下句对仗,颈联上下句对仗。对仗不仅是平仄相对,而且句法结构和意义也要相对。 为了便于掌握,有学者将律诗的格律要求编为一口诀“本句平仄相交替,对句平仄要对立。一三五字不严论,二四六字必明晰。首颔颈尾共四联,双对单黏不可移。中间两联用对仗,双句平韵直到底。 (三)诗的禁忌 近体诗格律要求甚严,如果违格破律,诗家一般是忌讳的。违律的情形各有不同,该用韵的地方不用韵或者用错了韵字,称“失韵”;违背了黏对规则称“矢黏”或者“矢对”;一首诗中用同音词押韵称为“犯重韵”。除此之外,近体诗还要避免两种失误,即“孤平”和“三平调”。 孤平是指无言的平起平收和七言的仄起平收句中,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的情形。因此,这两句中一三五不能不论,五言的第一个字或者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或第一个字、或第五个字必须有一字用平声,否则就犯了孤平。 三平调是指在平声收尾的句子中,句尾为三个平声字连用的情形,在古体诗中三平调是常见的,但在近体诗中则将三平调看为禁忌。应儘量避免。 还有一些禁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