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律诗词虽是传统文化,却是极端的教条主义,自由体诗是半殖民文化,是媚从的投降主义!五.四运动革了文言文的命,摒弃了八股文,实行白话文而至今,已深入人心,延久成习,势难以重返文言文的旧俗,但现代的诸多白话文很难适应古诗词的格律规范,值此时怎么办,是削足适履去符合格律呢?还是打破陈规与时俱进呢?若去符合格律,必然会克字求律,这样为诗人民大众是否读得懂,看的明?文学作品若是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认知,违背了时代的需要,就按诗词写的完全符合格律,那他也不是什么好诗词。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儿就有一个诗词为谁而作的问题,若是为格律而作,尽可去符合那些平仄格律。若是为人民大众而作,就得去符合人民大众的欣赏口味!于此我选择了后者!再者,我们须弄明诗词格律的产生过程才能谈格律,看其是否有遵守的必要!唐朝开元十九年,唐朝廷增设了科举的科目------宏词博学科,从此诗歌从民间正式走入了科举的殿堂。为了审卷评分的需要,唐朝廷给诗歌制定了格式,也就是平仄格律,这就是律诗,也称近体诗或是今体诗。有一部分读书人为了当官求仕,不得不以格填诗,致使律诗在唐时成为了时尚。律诗在唐时虽已形成,并达到了高峰,但那时,律诗只是众多诗体当中的其中一种,并非一体独尊,全体摒弃的局面,而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如李白写的[歌行体]和【清平调】,白居易的[秦中吟],刘禹锡的[竹枝词]等!他们是并蒂绽妍,各自争芳!词生于唐,盛于宋,初时只是讲[以声和律],并不讲[以格和律],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后宋人刘源和清人戈载这些民间文人为附和科考授教之需,遂根据古代那些成名诗词作词用韵的情况,做了相应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出台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诗律词规。这就是现代那些'诗人词家'所遵循的<韵书>。现在所出台的[中华新韵]是根据现代普通话发音的不同又把韵部做了一些调整而已。熟不知我们现代写诗作词,只是为了反映社会,表达思想,并不是为了高考评分,我们为什么要受它的束缚呢!艺无止境,文无定式,这是千古不易之真理!不管是古代的<平水韵><词林正韵>或是<钦定词谱>还是现代的<中华新韵>,他们皆是''根据古代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名词'虽好,却不能再复制!试问<平水韵>之后有谁写出过千古名诗来呢?<词林正韵>之后又有谁写出过千古名词来呢?均没有过。以此可以证明,以正规的正韵写作,是写不出好诗词来的!迄今为止唯有毛泽东未依旧格律才写出过振撼人心,脍炙人口的致美诗篇。所以经验只能总结而不能搞''经验主义'',经验一旦形成了主义就会固步自封,做茧自缚。写诗作词,只要明白了为什么而作,为谁而作,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一切的定律,规则都会变得苍白!
二,古代的<古风体>李白的[歌行体]和[清平调],白居易的[秦中吟],刘禹锡的[竹枝词]等等诗体,他们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难道他们就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就只有正韵体诗了吗?这是一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