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喻切题法.“比喻切题法”是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切入题意,如现代联家吴恭亨的《对联话》中,记有纪慧庵先生分咏“船”、“胎衣”的对联: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船/胎衣)
此联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 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如近代联刊《燕山钟韵》第二期中,记有陈莪先生的分咏“项羽”、“二乔”的钟联: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二乔/项羽)
此联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闽派联家最擅长这种功夫。又如近代联家张伯驹先生的《春游社琐谈》中分咏“无酒”、“ 石崇”的钟联: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无酒/石崇)
此联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之间关联不够。此联的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再如现代联刊《吴社诗钟》中,易顺鼎先生分咏“帆”、“ 杜牧”的钟联: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帆/杜牧)
此联的上联写锦帆,以隋炀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纤的典故(史称
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