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仄概述 对联与律诗一样,是讲究格律的,对联的平仄就是格律的一部分。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从广义上来说,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所谓对联的“六相”。“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这四点讲的是对仗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关,意境相容”实质上是立意、意境方面的问题。而“平仄相谐”,即从声律、音韵方面对联句提出要求,目的是使对联更具音韵美与和谐美。
一、什么是平仄?怎样辨别平、仄声?古、今音平仄有何异同?
要了解什么是平仄,首先要了解新旧四声。新四声也就是现代普通话所分的四个声调,即阴平(比如:央)、阳平(比如:羊),上声(比如:养)、去声(比如:样)。而古汉语则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但却常见于南北方部分方言中,比如山西、江浙、闽南、潮州、广东话、湖南话等等。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分布在新四声的各个声调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联友经常问到的,一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的,句中却用了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因为这个联句用的是古韵,那个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阴平,但在古汉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至于现代汉语中哪些字属古汉语的入声,大家可以参考《平水韵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等等。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本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所谓平声,在音韵上表示没有升降的字音,而仄,按字典释义,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表示有升降的字音。当前对联的格律应用上,并存着两套平仄系统:一是今音,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作为划分平仄的依据。在以今音为基础的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新四声的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仄声。二是古音。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现代汉语中其他的阴平、阳平字多由古汉语中的入声字演变过来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这里多说一句,对于联句平仄应从今音还是从古音,目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倡新者认为,对联的格律理论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要破旧革新,提倡用今音。崇古者认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而且对联本来与古诗词就密不可分,自然应当用古音。不过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在同一幅对联中,要么单用今音,要么单用古音,古今音混用是一大忌。那么,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