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毛泽东与藏克家等论新诗 山长水远辑录
诗曰:一从五四创先河,便有新诗遍地歌。 百卉园中春意暖,嫩枝老干共吟哦。 1957年元月14日,臧克家接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诗刊》编委袁水拍打来电话:“毛主席要召见我们,下午3时我坐车来接你。”据他回忆说:那时,我住在笔管胡同7号人民出版社的宿舍,没有电话,电话是由斜对门的油盐店传呼的。幸而我当时身体衰弱,极少出门,没有误了大事。当时我心情兴奋紧张,不时看手表,在等候下午3点钟。我的住处到新华门,二十多分钟可达,我心急却嫌路远。车子驶入中南海,直达勤政殿门前。进入殿门,房间空阔,静寂无人。对面有一副屏风,别的没有任何摆设,长长的沙发,一个又一个,十分简朴。殿内静静的,静静的,我的心却很紧张,很紧张。 一会儿,一个高大的身影从东边门里出来,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呵,毛主席站到我们身旁了。他安祥和蔼地同我们握手,让座,自自然然地从烟盒里抽出支香烟让我,我说:“我不会吸。”主席笑着说:“诗人不会吸烟?”毛主席的神态和谈话,使我的心平静怡然了。作为《诗刊》主编,臧克家获得了受到领袖接见的殊荣。毛泽东与他们谈了许多。当然,诗人嘛,谈话总是离不开诗,不多时,话入到主题上来了。毛主席是喜欢、看重民歌的。他说:“《诗经》是以四言为主体的,后来是五言,现在七言的多了,这是顺着时代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新诗,太散漫,我以为新诗应该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求发展。我个人喜欢用词的形式写作,习惯了,用起来得心应手。” 毛泽东说到了李白杜甫。对杜甫,毛泽东虽然肯定,但却更欣赏李白。这当然与毛泽东的浪漫气质相关。毛泽东还提到了臧克家的山东同乡、明代的诗人李攀龙。可惜,臧克家没有读过这位诗人的作品,所以无从应对。 现代诗人,毛泽东提到了王统照、汪静之、陈梦家……,对新诗,毛泽东评论说,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体相同的韵。对旧体诗,毛泽东以为,《诗经》以四言为主体,后来由四言发展为五言,现在民歌大都是七个字,四个拍子,是顺着时代演变而来的,是时代的需要。要在民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看来,毛泽东对旧体诗更感兴趣一些。 (摘自:《缅怀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