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O)毛泽东吟诗送尼赫鲁 山长水远辑录 诗曰:初约延安错失机,如今相见惜来迟。 金秋十月天高爽,漫咏楚词若所思。 1954年10月19日,尼赫鲁以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与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一起访问中国,15年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为了欢迎这位“故人”,毛泽东打破外交惯例,破格热情接待。根据印方史料,尼赫鲁乘敞篷车由机场到宾馆时,沿途竟有100万人夹道欢迎。在北京期间,尼赫鲁与毛泽东一起谈话的时间甚至超过他与周恩来一起的时间。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毛泽东与尼赫鲁在中南海话别时,不但亲自送后者上车,还心情复杂地吟诵了大诗人屈原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由此留下了中印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传奇。 原在15年前两人就有书信交往,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就曾写信给尼赫鲁,对派出援华医疗队一事表示感谢。信中说:“我对伟大的印度人民和印度国大党给予中国人民的医疗上和物质上的援助表示感谢,并希望国大党和印度人民继续给中国人民以援助,以协助我们驱逐日本侵略者。”7月11日,尼赫鲁回信称:“我们许多年来怀着敬仰,关注着您的事业与八路军的命运……如果国际形势允许的话,我很可能在八月底或九月到中国作短期访问。如果我去了,殷切希望能有幸会见您,并向八路军致敬。” 尼赫鲁到达重庆后不久,毛泽东就发电报邀请他访问延安。电文说:“闻先生到重庆,中印两大民族从此更加亲密团结,为争取两大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鄙人谨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向先生致欢迎与慰问之忱,并欢迎先生来延安一行,以便亲聆伟论。” 9月2日,最终未能成行的尼赫鲁复电毛泽东说:“我极想到延安观光并拜访您,但欧洲战争爆发,以致局势严重,使我必须立即返印。我很遗憾,竟这样突然地离开中国。但我希望能再有机会到中国来。我谨向您和英勇的八路军致敬,谨祝中国解放事业成功。”回国前一天,尼赫鲁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招待会上再次真诚地表达了这一愿望,言语中充满了对不能到延安访问的遗憾。 此后几年中,尼赫鲁与毛泽东又多次通信。在双方的这种神交中,由于相似的革命经历和政治追求,二人很快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感情,从而为后来中印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毕生只去过两个外国的领土,一个是苏联,另一个便是印度驻华使馆。1951年1月26日,毛泽东曾莅临印度大使馆参加印度国庆招待会。后来,应印度大使小尼赫鲁(尼赫鲁的侄子)的邀请,毛泽东又赴印度使馆参加晚宴。由于主人怕印度菜太辣,便少搁了香料,但爱吃辣子的毛泽东尝了一口就问:“印度咖喱在哪儿?”主人马上把菜送回厨房,加足香料,毛泽东才吃得满意。席间,毛泽东还讲了中国民间有关“归西”的典故,说中国人死后都希望到印度去投胎,一时语惊四座。 (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