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河北高阳人,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家乡,提起孙承宗可能没有多少人知晓,但如果说起孙榜眼,就连三岁的小毛孩也能津津乐道。大学毕业以后,有一次回河北老家,看到一本关于当地名人录的书籍,才知道大名鼎鼎的孙榜眼叫孙承宗。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孙榜眼的故事,关于他的传说在家乡广为流传。儿时,只知道孙榜眼是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他的学识有目共睹,曾经作为两代帝师,这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孙承宗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孙榜眼的故事在高阳一带可以说妇孺皆知,传说孙榜眼天资聪慧,三岁能背千家诗,十岁考上秀才,十三岁中举。孩童时代,在高阳城里大死坑畔读书,时值盛夏,坑内积水,成群青蛙叫个不停,孙榜眼感到烦人,随口说:“别叫了,吵得心烦!”立即众蛙息声,随留下“大死坑的蛤蟆——干鼓肚”的歇后语。 对于这个传说,当地人仍然坚信不疑。小时候,很多人信誓旦旦说某某池塘就是当年的“大死坑”,从来没有听到坑里的蛤蟆鸣叫过。在高阳县西街小学读过书,见过那个大死坑的人都说亲眼所见,大死坑的蛤蟆就是与其它地方不同,干鼓肚儿,不会叫。现在,由于城镇建设,那个大坑早已建起了高楼大厦。
不光大死坑的蛤蟆,连天上的露水都听孙榜眼的调遣。从孙承宗的家乡西庄村到西关学堂,中间有一片荒草地,孙承宗每天上学都要从那片草地中间的一条小径经过。每到夏季秋季,荒草侵埋了小径,露水沾满了荒草,人一走过,鞋子、裤脚都被打湿。一日孙承宗上学经过,看着草上的露珠,觉得讨厌,便说了一声:“要这些露水有什么用!”一语道毕,荒草繁露顿时消失。从此,不管别处的露水有多大,这片草地就再也没有露水了。据说这片草地几百年来从不结露水。
万历三十二年,江南祖某打着“状元”旗进京赶考,路过高阳旗杆被风刮断,询问得知孙承宗才华出众,便登门拜访。交谈之中,祖某深感自己才学稍逊一筹,不禁唉叹。原来他与家嫂打赌,说不中状元,跪地见她。殿试中,两人难分伯仲,皇帝令二人各写三千字,先写完者为状元。承宗双手笔走龙蛇,三千个大字顿时写就,可惜祖某只写了“三千字”领先一步交卷,被钦点状元。事后皇帝发现孙承宗试卷背面也工工整整写着“三千字”三个大字,原来他藏巧露拙,把状元让给祖某了。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多少学子终生追求的梦想,范进只因中举就欢喜得发疯,更何况状元及第,那是何等荣耀?孙承宗却拱手相让了,这得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