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从原始社会的歌谣中创生,一路走来,入<诗经>衍<楚辞>谱<乐府>骈<丽句>定<格律>。到唐时发展到了他的鼎 盛期,唐之后到民国初,诗歌逐渐走了下坡路,进入到了他的衰落期,从五.四到现在又进入到了他的没落期。虽然现在写诗传诗的人已超过了唐朝人口的总数,但是现代不管怎么用心去写,总也写不出唐诗的韵味,达不到唐诗的意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异代时不同,而诗维也不相同,所以营造出的意境也不尽同的结果。诗维就是写诗的思维方式。一个时代的诗维方式皆有一个时代的诗维特征。唐朝诗人用的诗维方式多为形象思维,所以繁荣了诗。宋至清的诗人用的诗维方式多为逻辑思维,所以衰落了诗。五.四至今的诗人用的诗维方式多为概念思维,所以没落了诗。
什么是形象思维呢?形象思维就是化景融意!也就是诗人把所见.所闻.所经.所历的景象或事象经过思维融化,然后有针对有取舍的再塑造,从而达到诗人心中所想象的意境。唐朝诗人写诗取景.用景完全是根据意象所需而取景.用景。也就是先有意象,再取景象或事象,然后把这些所取的景象或事象通过剪辑合成考贝成一段完整录像,这段录像就容含着诗人要表达意象的像素,只要稍加领悟,即可从中意会出一种精神的形像,以此达到意景相融并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形象思维的意境。总体来说就是用客观世界的事物来映现主观世界的思想。
如李白<朝发白帝 > 的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李白在发配途中,忽遇大赦。李白重新获得了自由,该怎样来表达此时此刻重获自由的喜悦,轻松愉快的精神和乘舟将归与家人团聚的心情呢?李白没有直说,而是用啼不住的猿声和稍纵即逝的重山,作为自己意象的代言人来代言自己此时此刻归心似箭的心情。这就是形象思维的意境。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只字未提与孟浩然友情是如何的深厚,在离别之时又是如何的依依不舍,而是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和那绵绵不绝的长江水来代言自己久久伫立,依依不舍的情感。如果不是用形象思维来营造意境,而是用直白描述,或如用:孤帆远征去,依依伤别离。等类写法,他就达不到那种情深意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意不具像,景具像。用具像之境,来表达不具像之意。这就是所谓诗的意境。后人之所以读唐诗,总觉得是那么感人至深,脍炙人口,其原因就是他们能够用形象思维来营造意境,并在意境中融入炽烈的情感或伟大的理想,以此而形成了诗的最高境界___意象,使诗的艺术得以升华,从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峰!
全唐诗五万多首,并不都是用的形象思维 ,但是所有用形象思维写就的诗,却都是最能代表唐诗成就的诗,最有艺术魅力的诗,也是最俱流传价值的诗!
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就是假景明哲!也就是在诗人兴致乍现,诗心萌动(心中有话要说)之时,诗人初始化的思想理念和意思形态,并不是以`意象'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一种`哲学理念'出现的。当这种哲学理念形成观念之后,再寻找外界的景象或事象,通过观察看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共通的逻辑合理性,然后再用其印证自己的哲学观点。只有持这种哲理观念的人,才会有这种逻辑思维。只有持这种逻辑思维的诗人,才能写出富有哲理的诗。即于此类诗人具有的这种哲学观点,其观景,取景,用景或造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论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这种关系是一种逻辑借代,所以也把用这种方式写的诗称为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表现手法就是以议论入诗。以议论入诗的诗也有上佳的表现,也创作出过优美的诗篇,如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