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毛泽东为诗人徐迟题写“诗言志” 诗曰: 不朽江山不朽文,激情岁月激情人。 挥毫题下诗言志,独领风骚振国魂。 1945年9月,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向毛泽东请教关于诗应该怎样写的问题,毛泽东即在徐的一个小本子上题写了“诗言志”三字作答。毛泽东写的这三个字,可谓字字千金,一语中的。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 “诗言志”之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是中国诗学理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的经典概括,被历代诗人奉为圭臬。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他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因此,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诗言志”的新内涵。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而毛泽东诗歌的背后,就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革命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长征时,在雪山之巅,毛泽东说“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即使困难如雪山,毛泽东也是斗志昂扬,横看苍穹;而毛泽东诗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人民五亿不团圆,所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多少苦难,毛家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烈士,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然后万方乐奏有于阗;革命成功仅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新中国面临新挑战时,毛泽东大气魄地出兵朝鲜,战胜了美帝,写下了“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的绝笔。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风骚,风者风体,以春秋时期各国风体为主,如魏风、秦风,风体的深义,推而广之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骚者,以楚辞为主,然后以屈原的《离骚》而闻名,故曰“骚体”,再形成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而唐时的李杜,则分别又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所以,风骚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而诗人毛泽东,确实独领风骚,他的诗歌,既现实,且浪漫,往往是在现实中浪漫,在浪漫中现实,达到了浪漫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李清华《雾都较量》第12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