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味
“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是以前我们这里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说大人期待插田,插完田之后就可以丰收,一家子有饭吃了。每逢过年,就会有好吃好喝的迎接新年,孩子的天性从不掩饰自己对好吃好喝的喜好。
记得很小的时候很穷,在现在的社会来说家徒四壁一点也不夸张。
快过年的时候,一家老小就忙着迎新年,从米桶里量出一些米,(那时候多数人家中有石磨。)然后用磨子把米磨成粉。成粉其实要反反复复几次才成功(不然颗粒太大有失口感)。后来有了电,花一两毛钱一斤也可以到别人那里磨粉,机器磨的粉又细有好看,且省力省时。不过,为了省钱我们尽可能的用石磨。
磨的米粉是用来做粑粑吃的。粑粑有桐子叶包裹的、也有搓成圆圆的然后用手轻轻按瘪的,还有汤圆,我们这里叫做光驼子粑粑。桐子叶粑粑里面裹着芝麻白糖或者油渣芝麻,家庭条件好的放些肉,其实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陷。桐子叶粑粑是为了迎接新年,别人上我家拜年交换的礼物。偶尔我们也会拿些多余的放在火坑中煨,煨熟了的粑粑外面总有些灰,轻轻一拍,然后吹一吹就吃,外面烧黄的皮香喷喷的,白色的熟米粉甘甜,里面的陷包涵几种香味,至今回味无穷。
过年前大人会给孩子们添些新衣裳,穿上新衣裳,蹦蹦跳跳到外面相互炫耀一番也是特别高兴的事。
其实,一年也就那么一回。那时候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就是说老大穿不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了老三穿,老三穿不了缝缝补补老四穿。老四穿不了就是破烂的衣服都会纳千针线做鞋子的垫底。
有石磨也会磨豆子做豆腐,或者邻居家送来豆子帮他们产豆腐,当然豆子也是自家生产的。那时候的我们,从记事开始就会帮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干活,一起享受劳动的欢悦。
我们都潜默化遵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思维。
过年就会有平时吃不上的鸡、鱼、肉上桌。鸡、肉、鱼又称三鲜,敬神是最丰厚的。鸡是父亲杀,肉是自己家里养的猪,请来屠户帮忙杀,那时候杀猪只需要三斤肉,一副小肠打发屠户就行。当然,杀猪的时候我们也会旁观,因为那里有往日里我们寻猪草喂猪的劳动成果,也算是有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这些都不需要做孩子的动手,抓鱼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从石孔中抓到一条鲫鱼我会大叫,算是向世人宣告我的小小成就。靴子很短,池塘中的泥稠又深,往往到不了池塘中间,而且在泥泞的泥中走来走去实在费劲。真不知道儿时为什么不怕冷,腊月赤脚去池塘抓鱼也高兴。
干池塘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杀猪也是二十五日到除夕。不过二十六不杀猪,说是一年中六畜最大的一天,二十五是欠账户最大的一天,不能上人家门接帐,除非人家送上门来。所以,欠账户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逍遥快乐,不过仅仅一天时间。
二十三送灶神和现在一样。送灶神的故事也是父亲讲给我听的。百度有,我这里不说了。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做饭菜,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炒菜的炒菜,挑水的挑水……各司其职,其乐融融。
吃过饭拿出一些瓜子之类的东西吃,(那都是自产的)偶尔有些糖,总觉得那时候糖的口味格外特别,至今找不出那种滋味的糖。
火坑是四方的,一家人围着火坑坐下,磕着瓜子,吃着糖,聊着生活中的趣味故事,或者某件应该吸取教训的事……或者大人督促小孩子积极向上。
末了,就猜谜语、听大人或者哥哥姐姐讲故事。感觉兄弟姐妹之间是那么亲密,父母是那么慈祥,可爱!现在回味起来,心中温馨无限。
生活提高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9-2-11 16:38
生活提高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情味越来越少了。特别是九零后,零零后。对长辈越来越冷淡 我们这里过年都不给放炮了,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了。 亲情胜不过金钱,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思想都改变了。都是金钱惹的祸。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了热闹和乐趣,有的更多是劳累和清闲 指间流光 发表于 2019-2-12 06:52
我们这里过年都不给放炮了,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了。
我们这里现在还可以,只怕以后也会禁止鞭炮 指间流光 发表于 2019-2-12 06:55
亲情胜不过金钱,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思想都改变了。都是金钱惹的祸。
应该是亲情胜过金钱,现在的手机代替孩子们的兴致,亲情也越来越冷淡了。
连一家人吃一餐饭都难,孩子们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和父母分享生活的时间都没了。这一代是享受族。可怜天下父母 飞雪 发表于 2019-2-12 11:02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了热闹和乐趣,有的更多是劳累和清闲
年味还是有,有的是父母一方无尽的付出,而儿女们不但不懂得感恩,对父母还非常冷漠,让做父母的看不到希望 回味年味、回味无穷!家虽贫穷、却也温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