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 发表于 2023-8-21 14:38:32

巷子口文化之状元心中的识山楼

   
                                       

                                    状元心中的识山楼
      
                                                文周胜


   状元心中的识山楼天下名楼甚多,如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永济的鹳雀楼等。这些楼能让世人所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一篇著名的诗文,或状物,或写景,或抒情,文笔优美,感人至深,以致流传千古,其中的部分名句,让人耳熟能详。比如唐人崔颢在黄鹤楼,见仙去楼存,觉世事茫茫,遂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而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让人们记住了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年古镇宁乡市巷子口现在还有一个地名谓之“识山楼”,惜乎楼已不存,空留地名。但在800年前,这里曾有一座宏伟建筑,为主人读书研经之所,在东坡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中,提炼二字,命名为“识山楼”。它的主人就是宁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易祓。易祓为此楼修建,也写了一篇美文《识山楼记》:
       尝观《庐山》坡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盖以此山中人,终日耕桑樵木为生,于是所见益狭,所处益隘,岂识山之所以为山乎。予于山外求之,左江右湖,诸峰耸然,千岩万壑,层见叠出。虽未周历遍观,而庐山高致,已了然于胸次。此坡翁识山之意也!仆于嘉定已卯岁,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于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一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沩山在望,紫翠交错,若拱若揖,相为酬酢。山间以四时代谢,烟云变化,朝暮万状,不越指顾之顷,洞察秋毫之微,兹果山之识者欤?然山外之人,聚庐而处,皆非所见,若乎物态万变,凛夫不可磨灭。系以诗曰:“山外如何便识山,白云出岫鸟知还。更看面目知端底,却在先生几杖间。”若质老泉,当为领颔一笑,遂摘坡翁诗句以为一匾。


   易祓的《识山楼记》以“山”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去“识”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既写了山间之美景,又抒发了人生之感悟。重读状元佳作,能否从中探寻到古人的心迹?


       识山,从字面讲,识,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是认识,是分析,是感知,是感悟。那么,山,又是什么呢?应该是易祓对不同时期的外在障碍、内在困惑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本人不揣浅陋,试以三句古诗,探索易祓在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的不同心态,揣摩识山楼在状元心中的重要位置。


      第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青年时期,易祓对待自然之山的心态。
   
      识山楼坐南朝北,依山傍水。它的前面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沩山,后面是宁乡排名第二的高峰扶王山,右边是埋葬当朝名将张浚和他的儿子大儒张南轩的官山,左边是高高耸立的桂安山。


      处于沩水源头的巷子口,处于这万山丛中,大山养育了他的不计其数的子民,但是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些大山的环抱,一辈子都只能看见头顶上巴掌大的天空。年轻的易袱埋头苦读,终于冲破这些大山的阻碍,越过浩渺的洞庭湖,奔向当时的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据史料记载,易祓29岁时进京赴考夺得南宋淳熙12年(公元1185年)状元。自然之山对于年轻的易袱来说,不是阻挡他的前进的障碍,他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站在大山之巅,看见了前方更广阔的天空。


      第二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是中年的易祓,在面对官场之山的心态。易袱历任宋孝宗、宁宗、理宗三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其职责相当于今天主管国家外交、教育、文化等工作的副总理级别的国务委员),因此,他对官场是有发言权的。通过“识山”透视官场迷雾,抒发人生感慨,寓意极深。


       易祓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一方面南宋半壁江山已被北方金国的奴隶主夺去,一方面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有大量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易祓正是封建时代一个非常可敬的知识分子,他靠寒窗苦读,由一个山村的农家子弟一举成为状元,他有忧国忧民的强烈使命感,又有农家子弟的单纯和直率,这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却很容易被人算计,而造成仕途的大起大落和人生的大喜大悲,这就是他在《识山楼记》中抒发的心中困惑。


      当时南宋自高宗、秦桧冤杀岳飞以来,国土丧失,人民愤慨,许多有志之士都想效法岳飞,挥师北伐。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10月,易祓年届花甲,他在衡阳太守的任上,宁宗又降旨他“去留自便”,易祓只得告别官场返归故里。他虽然爬到了官场之山的顶端部分,但是显然是不适应官场生态的。


      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老年的易祓,面对人生之山的心态。


      易祓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重过平民生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每天他起得很早,或散步,或种菜,或挑水,或与老人聊天。易祓开始有时间来欣赏山间的美景:住所的四周是风景瑰丽的高山,高高耸立,但常常笼罩在云雾中,等到太阳一出,雾气散去,才露出山峰。山光岚影,鲜灿如霞;山下盆地,绿野平畴,苍茫云树,成了一方盆景。站在山腰,朝天望,感觉已之渺小,朝下看,便觉己之伟岸。到达山顶,则四面山河,齐收眼底,更觉诸山巍然天表,卓尔不群。


   回到故乡,爬上周围的大山,既可以居高临下,还可见更远更高的山峦,使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产生安于现状的心绪,而这“知足常乐”的境界,正是大多数人人生的真实感受,在经历心力憔悴和官场失意之后,那傲然不群、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斗气被易祓所否定,于是选择回到了沟通其心境的大山之中。

    回到《识山楼》这首诗,“更看面目知端底,却在先生几杖间。”通过纷繁万象的各种社会现象,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看到事物的本质,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都不过是先生手杖指点之间发生的事。这就是人生的大彻大悟。这个先生是谁呢?可以是他心目中的老师苏东坡,也可以是他自己老易,也可以是阅读本文的诸君,各位见仁见智。


    于是他将自己新建的读书楼取名为“识山楼”,并构思了《识山楼记》这篇文章来抒发自已的心绪。易祓在这个接近隐居的环境中,克服了自然之山的重重障碍,看破了官场之山的相互倾轧,领悟了人生之山的云卷云舒,抛弃名利,耐住寂寞,苦心研读,精心著述。他以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易祓流传于当时的著作有《周易总义》20卷、《周官总义》30卷,此外还有《禹贡疆礼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


   古识山楼实实在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千年文化景观,可惜这所当地名楼现已毁,唯有楼前的步月池至今尚存,水边依稀可见当年堆砌假山石的基座。迈步识山楼遗址,凝视800年前开凿的步月池,仿佛能看到一个昂首站立的状元身影,身后是高高矗立的湘中名楼识山楼,隐隐传来《识山楼记》的朗读之声。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4:25

首席沙发!!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4:36

板凳到位!!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5:05

文章太长了、慢慢再细品!!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5:38

:hug:点亮支持、傲雪问候姐姐!!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5:51

孟秋吉祥!!

梦幻 发表于 2023-8-23 10:31:03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4
首席沙发!!

欢迎

梦幻 发表于 2023-8-23 10:31:08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4
板凳到位!!

敬茶

梦幻 发表于 2023-8-23 10:31:14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5
文章太长了、慢慢再细品!!

好的

梦幻 发表于 2023-8-23 10:31:18

傲雪 发表于 2023-8-22 13:45
点亮支持、傲雪问候姐姐!!

谢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巷子口文化之状元心中的识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