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诗话(三七)毛泽东的 “少两点”
(三七)毛泽东的 “少两点”山长水远辑录 诗曰:学问岂能靠瞎蒙,为人做事要宽容。 劝君莫作山中笋,皮厚嘴尖腹里空。 有个“大学问家”著文说:“刊载《清平乐·蒋桂战争》,其上阙“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其中,“黄粱”的“梁”,下面应是“米”字,但笔误为“木”。郭沫若在解说时认为这是毛泽东故意这样写,以此为提倡简化字起了表率作用。这样解说显得很牵强。”这段话不外是说:第一,说毛泽东做学问不严肃,写别字:第二,是说郭沫若释词“牵强”,为毛泽东“笔误”遮丑,反而“欲盖弥彰”。 对此,笔者倒有所看法: 首先,毛泽东的黄梁再现的“梁”字,并不是“笔误”。此乃毛泽东根据书法艺术的要求,正如郭沫若所说,是“随意挥洒”,古今许多大书法家为了书写布局、呼应、均衡的需要,有意将有些字故意少一二划或多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况且,毛泽东写的“黄梁再现”的“黄粱”并没有错,并非“下面应是‘米字”,其实,在古代“黄粱”是可以写为“黄梁”的。为了确证,请看文学院的古代汉文字专家李思维教授,抄录了如下“粱”“梁”通用的条目: 《礼记大全卷》十二:“白黍黄梁”。 《咸淳临安志卷》十五:范必大《晓起议事》: “若若誇但缓,纷纷梦黄梁”。 《畿辅通志卷》一一九:陈孚《丛台度》:“世上黄梁梦正酣”。 又卷一二零:范成大《邯郸道》: “困来也作黄梁梦,不梦封侯梦石湖。 《江西通志卷》一四八:王古《妙峰寺》: “浮生黄梁梦,幻事何时了”。 《浙江通志卷》二七二:元·于石《小石塘源》:“为子炊黄梁。” 可见,将“黄粱”写为“黄梁”是古已有之,并非别字,也非“笔误”。不需要郭沫若为毛泽东的“笔误”去“遮盖”,倒是有的人“视误”了。不是毛泽东“少两点”,而是有的人少了一点,少了一点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知识。 郭沫若在1965年2月1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红旗越过汀江》是这样写的:“以这首《清平乐》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郭沫若作为著名的文字学家,著名的书法家,作为文学改革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说毛泽东在书写诗词时“随意挥洒”,“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又有何不可呢?郭沫若的文章写的很自然,合情合理,既不“显的很牵强”,更无“欲盖弥彰”可言,倒是这位“大家”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竟指鹿为马,无中生有,“显得很牵强”。 (张永健《毛泽东并未“少两点” 郭沫若也不“牵强”》)首席欣赏,辛苦了 长见识了。谢谢分享 少两点、必有深意!! 诗意: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handshake精华支持、傲雪问候老师!! 新周快乐!! 老师辛苦喽!! 飞雪 发表于 2020-7-27 07:18
首席欣赏,辛苦了
诚谢飞雪副站首赏! 飞雪 发表于 2020-7-27 07:19
长见识了。谢谢分享
共同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