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盟轩-诗词歌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7|回复: 1

“效体”诗原论(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2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长水远 于 2018-12-1 20:20 编辑

“效体”诗原论(四)
叶汝骏原著 山长水远 编转
    【作者简介】: 叶汝骏(1989-), 男, 浙江景宁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四、“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平议
    1. “效体”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传统,“效体”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类别
    诗文创作中的摹拟传统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自魏晋以来,“效体”这种显性的摹拟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的承载形式即是中国古典诗歌数量众多的“效体”诗。六朝萧统的《文选》早已经注意到这一类诗歌的特殊性,在其分类体系中冠之以“杂拟诗”的名号,与“公宴”“咏史”“招隐”“赠答”等其他22个诗歌类别并立。后世“效体”诗创作者代不乏人,这一类别的诗歌亦长盛不衰。“效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 从效法者视角来看,“效体”可以满足作者多元化的创作动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创作的策略和学习的门径
    前文分析了诗人创作“效体”诗的几种动机,其中摹仿学习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效体”可以使诗人特别是初学者以高水准的诗歌作为学习的范本,较快地掌握相关创作要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在严羽看来,诗者必须有“识”,也就是要有鉴别诗歌高下优劣的能力,然后以最高格的诗歌作为学习的对象,入门之“正”或“偏”,决定了学诗者的高下成败。故正确的“效体”能让学诗者更快地入门,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门径。
    3. 从被效法者角度而言,后人的“效体”有助于其诗歌的传播和诗名的远扬,促进其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陶诗的经典化过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其实,陶诗的经典化过程可以从历代“效陶”诗的数量得以旁证。南朝刘宋的鲍照首次提出了“陶彭泽体”的概念,其《学陶彭泽体》可以说是第一首效法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效体”诗。江淹等人也作了一些“效陶”诗,但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效陶”诗数量极少,拟作的诗人也十分有限。唐人对陶诗的接受和体认又进了一步,今检清编《全唐诗》,于诗题或诗序中明确标明效法陶渊明的诗作有20余首,作者群体也有所扩大。宋代是陶诗经典化的关键时期。陶渊明在身后寂寞了几个世纪,直到在苏轼、朱熹等人的效法、推毂下才最终确立了其诗歌史上的经典地位。《全宋诗》中明确标明效法陶渊明的诗作就有200余首,“效陶”在宋代诗人群体中也成了普遍的现象。“效陶”诗数量的增长仅仅是陶诗经典化过程的一隅,但这些诗歌的传播有助于陶诗影响的扩大和其诗名的远扬,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陶渊明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4. 从后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效体”诗不仅有助于探究某一诗人的艺术渊源与审美倾向,而且可以从“效体”角度管窥某一诗人作品的传承与接受,甚至还可以从中梳理出某一种风格或体裁的流变过程
    摹拟创作的诗歌有显性的摹拟和隐性的摹拟之分。“效体”是一种显性的摹拟,诗人直接在诗题中明确标明了所效之“篇”或“体”。对于研究者而言,“效体”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由作者自己提供的证据,而不需要再去探赜索隐其艺术渊源,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譬如晚唐韩偓作有《效崔国辅体四首》,乔亿《剑溪说诗》云:“五言绝句……唯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云:“专工五言小诗,自崔国辅始,篇篇有乐府遗意。”盛唐的崔国辅以五绝著称,其诗承《子夜歌》《读曲歌》等齐梁乐府而来,含蓄婉曲,曼妙可歌。韩偓的诗歌也正是远承齐梁而来,《效崔国辅体四首》即是诗人自己提供的一种证据。
    5. “效体”传统和“效体”诗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刻意“效体”束缚了诗人的创作个性,容易造成“泥体”,诗作也多流于平板粗俗,缺乏创新性。正如王夫之所云:“盖心灵人所自有,而不相贷,无从开方便法门,任陋人支借也。”顾炎武《日知录》亦言:“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个人在,既恐失之,而其笔复不能自遂,此寿陵余子学步之说也。”二是若刻意效法古人,唯古是用,和现实不发生关系,容易造成诗歌创作与现实脱节。三是“效体”的程度或方式如若把握不当,往往有抄袭之嫌。皎然《诗式》提出了诗有“三偷”说,即偷语、偷势、偷意,其中偷势较为高明,而偷语和偷意都是“钝贼”之属,断不可取。由于“效体”诗重在模仿,诗人须尤忌偷语和偷意,否则与抄袭无异。四是诗人“效体”往往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动机,如过度崇拜、肆意消遣游戏、炫才逞博等,“效体”诗中许多滑俗粗滥之作大多产生于这样的动机之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8: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诗词创作知识,不断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鸥盟轩-诗词歌赋 ( 闽公网安备35062602000144号 闽ICP备18002209号-1 )站点统计

GMT+8, 2025-2-6 03:13 , Processed in 0.0442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