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谋士众多,提起张昭恐怕很多人对他了解极少。孙策临死前托孤:“内事不决找张昭,外事不决找周瑜。”。赤壁大战,张昭更是主和派的首领。除了这两件事,似乎再也想不起啥。张昭在东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好像没有啥惊天动地的业绩。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张昭在东吴是无可替代的人物。在此,他的功绩就不详加赘述,只谈论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倔强的老头。 张昭字子布,少年好学,博览群书。《三国志》《张昭转》不惜篇幅,记载了很多张昭直言敢谏的故事。张昭刚直不阿,性如烈火,敢于直言不讳批评孙权。虽然曾经引起孙权气愤,但孙权一直对张昭尊重有加,重用不疑,这也体现了孙权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的一面。 孙策临死前托孤,让张昭辅佐弟弟孙权。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张昭的重要性。不要以为孙策只是一介武夫,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豪杰,重用张昭就是例证。 张昭投靠孙策,孙策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并且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张昭。张昭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来函,他们都将功劳归于张昭一人。这让张昭左右为难。如果信件秘而不宣,担心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又考虑到恐有不妥。孙策听到这事情之后,哈哈大笑:“古代管仲为齐国相国,人家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甚贤,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用吗?”。孙策用人不疑,大丈夫也。 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班,由于过度悲伤,孙权长时间不理朝政。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国家的继承人,重要的是继承先辈遗业,使之繁荣昌盛,建立伟大的功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您怎么能卧床悲伤,和常人一样放纵自己的感情呢?”。张昭亲自将孙权扶上马,侍卫随后列队而出,这才使众人心里感到有所归靠。新君即位,最重要的是收拢人心,国家的稳定。树立孙权的威信,张昭为群臣做出了表率。 后人对张昭在赤壁大战中主张议和颇有微词,认为张昭胆小怕事,被曹操大军吓破了胆,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东吴的利益。这恐怕冤枉了张昭。张昭性如烈火,绝非胆小怕事,他和鲁肃不同,鲁肃开始就主张诸侯割据,而张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内心更希望汉朝的统一。假如当初孙权归顺了朝廷,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国有何不好?站在东吴的角度,张昭的做法有待商榷,主战不仅生灵涂炭,风险本身也极大。站在全局的角度,张昭主张议和,未必是坏事。
张昭在东吴的地位极高,受到孙权和群臣的尊重,但他从来没有做过丞相。原本有两次机会,当时大家都认为张昭做丞相合适,群臣也推荐他。孙权第二次是这样解释:我对张昭岂能吝啬,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他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没有被听从采纳,就会大动肝火,这对他有害无益。孙权一句话切中要害,按照张昭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做丞相。 张昭每次上朝,言谈吐词都很严厉,义形于色,曾经因为直言忤逆孙权的意旨,令孙权大为恼火。张昭有一段时间干脆不上朝。蜀国的使者到东吴,使者口若悬河,称颂蜀国大臣德行高尚,把蜀国夸得天花乱坠,东吴群臣却无人出面应对。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座,此人怎敢自吹自擂。” 魏国派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宫门后不下车。张昭对他说:“礼节没有不恭敬这一条,法律更无规定,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南人寡示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子也没有吗?”可谓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邢贞赶紧下车。 有一次,张昭和孙权因为派使者的问题发生了激烈冲突。张昭认为有诈,使者可能有去无回,会丢掉小命,坚决阻止派使者。二人反复争辩,张昭更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孙权忍无可忍,拔出刀子愤愤地说:“吴国的官员士人进宫则向我拜谒,出宫则向您致礼。我对您的敬重也算到了顶,而您却屡次在大庭广众反驳我,令我难堪,真担心有一天我会做出失策的事情。”言外之意,你张昭别不知好歹,恼怒了我,一旦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说不准会用刀捅你。张昭不为所动,仍然据理力争。孙权无奈,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大哭。最后孙权还是没有听从张昭的劝谏,派出了两个使者。 张昭忿恨自己的忠言未被采纳,称病不再上朝。孙权也来了火气,张昭老小子真不知好歹,一而再用不上朝吓唬人,既然你不上朝,干脆让你门也出不去。孙权派人用土堵塞住张昭家的大门。张昭也不甘示弱,在里面用土把门封死。后来,公孙渊果然杀害了两名使者。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并赔不是,张昭坚决不起床。没办法,孙权只好亲自到张昭家门口喊他出来相见,张昭以病重推辞。孙权放火烧他家的大门,想把张昭吓出来。张昭反而把内室的门窗关严。孙权赶紧让人灭火,真要烧死张昭就麻烦了。孙权在门外等了很长时间,张昭的几个儿子把老爹搀扶起来,孙权用车把张昭带进宫中,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张昭不得已,又恢复上朝。 张昭就是这样一个刚正不阿,倔强可爱的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