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盟轩-诗词歌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斗山斗士

白话文正解<道德经>第一章

[复制链接]

1297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业务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04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4-12-25 2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自阐述了他们的治国理念,这就是百家争鸣。他们争鸣的主要焦点,就是中国各国当时该以什么方式治国,将要向何方去的问题!最著名的有三家,他们分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礼治国'的儒家,以老子为代表的'以道治国'的道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以法治国'的法家。经过五百多年的争论,最终法家胜出,各家息战。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道德经>中老子只不过是以哲学的观点,用文学的格式,阐述了老子的治国思想而已。老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古御今’’,古就是古代圣贤创立的治国制度,老子把这种古代的治国制度称为了道。同时又用自然之道论证了古代治国之道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所以,道'在<道德经>中指的是自然规律,同时也指尧舜的治国之道。德,在自然界中指的是阳光雨露,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品德,同时也指当时统治者的政治品德。圣人有时指远古时期尧舜这些先贤,有时则指自做聪明的执政者,有时又指有品德有智慧的统治者,这要根据文意而确定。老子在大部篇章中反复奉劝各国的统治者,要以圣人之法,自然之道治理国家,要以天地之德对待天下百姓,要简政戒奢,莫要苛政暴敛!这就是老子的治国思想!在<道德经>第三章中,由于文中省略了因果句的连接,以至被后世解读为‘愚民思想',这就是由直译而造成的误解。老子有没有‘愚民思想’呢?有!但老子的愚民思想是建立在统治阶级自身纯朴自然的前题下,并以身作则去引导人民归于自然纯朴,绝不是单纯的让人民敦厚纯朴。老子的八十一篇文章大部是在描述自然法则,并以自然法则论证以道治国的原理和军事原则。但从未有过愚民思想,更于普通老百姓无关!
          <道徳经>一共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每一篇只有一个主题,也只有一个论点,老子运用哲学的朴素辩证法充分的论证了这一论点,并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若是以以字译字,以句译句的方式译注,就会使文章的整体结构出现论点不清、论证不明、论据不足等现象,从而出现格言式的断句,和一题多意的误解,使读者读完译本后仍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我读过多种译本的<道德经>,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他们虽然大同小异,但终不能领会文之要旨。所以我另辟蹊径,从文章入手,把每一章都当做了一篇完整的论文,并把每一章失去的主语补上,把该重复的句子加上,把奥通字(也就是一字多义字)根据文意所需把字义校准,再用关联句把它们连缀起来,如此一来,就使<道德经>豁然明朗了起来!从而使被神化了的<道德经>又回复了它那朴素自然的本来面目。我重译<道德经>完全用的是现代的白话语言,所以命名为<白话文正解道德经>,这样作,为的是让人一读就懂,一看就明,从而使中国的这一奇葩文化能够在明白如话的前题下继续传承!
          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失误和不当之处。但<白话文正解道德经>只是开启了'以文论道'的译注之门,至后,将会有更为能者来完善<道德经>的译注!
                                                                                                                                                              斗山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7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业务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04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4-12-25 2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11月29日第三稿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解]       自然之道可以当做治国之道,但它是非比寻常之道!它的名字可以叫做道也可以称为万物之母,但它是非比寻常之名!在天地初始之时,道只是寻常的自然规律而没有名字。现在我给它取了名字,也定了称谓,这个名字就叫做道,这个称谓就叫做万物之母。如果你没有思想去观察道,它很是渺小;如果你带着思想去观察道,它却大的无边无极。.这两种认识同出于道,而结果却截然不同。(不管你看到的道是渺小,还是浩大)这里边都蕴藏着无穷的奥妙!而且奥妙之中还隐藏着奥妙,道德经就是解开这众多奥妙的门径!

注:第一个道,是指自然规律。第二个道,是指治国之道!第三个道,指的是行走的道。名:指自然规律的名字和称谓,第一个名字是道,第二个名字是万物之母,这都是由老子命名的。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应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欲:想法,目的,思想。

【说明】老子开篇直奔主题,直接把自然规律叫做道又可当做治国之道,这就是老子以道治国的思想,也是《道德经》论述的中心思想。老子在开篇用三句话确定了主题之后,然后笔锋一转又对它的称谓进行了初步的概述。再然后又用“玄之又玄”对道进行煊染,最后一句点明了《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既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效,也给下文留下了悬念,从而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老子乃文章高手,在短短不足六十个字的小文里:主题明确,论述清晰,悬念迭出,引人深思。真无愧为千古奇文!就是现代的那些文学大家,也难望其项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0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 发表于 2024-12-25 20:05
2024年11月29日第三稿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06: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06: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鸥盟轩-诗词歌赋 ( 闽公网安备35062602000144号 闽ICP备18002209号-1 )站点统计

GMT+8, 2025-2-6 06:03 , Processed in 0.0682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