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原创联友的一封公开信
本帖最后由 斗山斗士 于 2019-5-8 11:17 编辑致原创联友的一封公开信
前言:此文是针对原创联友在出联答对时而出现的问题所写的一篇论文,此论所涉及到的问题,在我们网站也同样存在,所以,在经过站长同意之后,原文转载过来,以供大家讨论!请大家针对文中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近日在《谜语对联》版因为有联友在求联答对时出律,遂引发了一位联友严励的申斥:守律是对句最基本的要求,出律的就不是对联,如果栏目许可这样玩,真做对联的就只好少来栏目或潜水了。主编以上人要守律才是。又说:我也是偶然看见,发了感慨。其实抵制文学批评,长期不守规则的不是舞姐,而是个别主编。出句的看见主编的帖子,有错也不指出,这个栏目就鱼目混珠了。我看到后曾建议栏目主编主持一次关于联律的大讨论:主编应在本版主持一次关于联律的大讨论,联律是该遵守、还是不该遵守!还是能严则严,不能严则宽呢!宽,又该宽到什么程度等,但遵守者必须讲出要遵守的道理,不遵守者也须讲出不遵守的理由,我们原创可以自创一套既符合严对又适合宽对的新的联律规则来,以便众民之乐!今天主编回复了我的帖子:关于斗士建议的“对联要不要遵守规则”的辩论是个好提议,只是我才疏学浅,自己在联句上也还一知半解的,担不起此辩题的主持人。我觉得,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则肯定也是通过多年来的摸索,认为遵循马蹄韵、避免失律、避开孤仄孤平,尾三仄等也是为了对联的美感,至于有的字或词因失律需换字换词确实有点遗憾,但还是尽可能遵循规则。总之,希望我们为共同爱好尽一份力,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读及此,我心非常失落,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本版以公开信的方式,谈一点我对联律的认识和对对联的看法:
联律是中国楹联学会根据古代部分名联佳对,平仄对仗的规律总结出的经验,以此而制定的《联律通则》。但是,这些经验总结是否全面了?是否得当了?是否合理了?我们绝不能迷信权威,并无条件的去遵守联律,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制定的《联律通则》,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再去论证,看其是否切实可行。我通过实践创作从而发现了联律存在着诸多蔽端,一,有的成语与成语因平仄不符而不能联对,如:苏武牧羊与刘备种菜的平仄就不相符,若按宽对词性相当的要求,它们是绝佳的匹对,若按《联律通则》它们就是出律。面对如此严格苛刻的联律,使联友束手无策,若想答对只有出律!二,有的词组与词组因平仄不符而不能联对。如有一联友出了一下联:寂寞佳人恋画眉 求对上联,如果用风流才子对寂寞佳人,从词性上讲那是绝对,但因才字出律而不能用,有一位联友在此就把才字改成了小字,使之变成了风流小子,才子配佳人,这是历史的绝配,但有的为了克守联律,竟然篡改历史遗留的绝配词组,给俊雅的对联烙上了丑陋的伤痕。三,在联对时,有时词性相当的又找不到相符的仄音或平音字而不能联对,有时平仄相符了又找不到相当的词性,有的字义非常妥帖,但因平仄不符又不能用,只能用一些语意不明的字来代替。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呢?联律没有说。四,还有的在字韵上执行的是双重标准,有的用古韵,有的用今韵,未竟统一,使联友无法理解,也无法适从。凡此种种都是联友在答对时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这诸多问题皆是我们经过实践认识到的,似此联友该当如何解决呢?是莫管词性相当不相当,联意明了不明了的一味克字求律呢?还是打破联律,去符合词性、突出意蕴呢?有人重律,有人重意,重律者失意,重意者失律,顾此而失彼,这就是联友答对时发现的问题。在事实面前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权威和联律。我不知道中国楹联学会到底为什么要制定《联律通则》?它到底有什么功用?对写对联又有什么好处?在搞不懂联律作用的前题下,有些联友仍要恪守《联律通则》,到底是为了什么?写对联,我们首先要弄明什么是对联才能写对联?对联,从古到今就没有过定义,是后人根据古代对联的特征总结出来这么几条,这就是: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节奏相同,词性相当,词义相辅,韵律相谐(韵律不是指现代的联律。韵律相谐指的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只要做到平仄大致相反使朗诵时达到琅琅上口即可)。可现在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完全抛弃了对联最根本的文学对偶性,也就是词性相当这一重要因素,而是着重讲究平仄相对这一微技末节。这是反传统的倒行逆施!对联若是过份讲究平仄相对,就会损害联意、淡化词性,从而把对联推向极端,如此长此以往迟早也会把中国传统的这一奇皅文化毁掉。再则我们创作对联或出句对句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表意,还是为了合律!如果目的是为了合律,那我们找几个平仄相反的字对上不就好了。若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和意境,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克字求律的去符合联律呢?有的说:制定联律那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联的音乐美。对联的音乐性是在有声的朗读时才能够感受到的旋律!绝不是用平仄标出来的旋律!试问那些创作楹联为了表达对联音乐美的联友,一副对联的音律和谐不和谐,出律不出律,你是通过朗诵读出来的不和谐,还是通过拼四声拼出来的不和谐呢?如果是通过朗诵读出来的不和谐,那就证明字句之间确有出律的存在,我们则有必要把它酌改通顺。如果我们朗诵时并未感觉到不和谐,而是通过拼四声拼出来的不和谐,这就证明联律并没有和谐音乐美的功用。若是这样,我们硬要克字求律去符合联律还有必要吗?或有的说:要求符合联律,那是为了使对联达到律合意美的完美境界。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又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天下根本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谁能做到如此的尽善尽美呢?试问那些制造联律和遵守联律的联友,你们有谁能把对联作到如此境界!如有!不妨站出来,我出几则联句,你律合意美的地把它们对出来,我敢肯定你绝无此能!你也绝不敢站出来!如有人能够既不失联律、又不失词性、且语通句顺的,又情真意美的把对联对出来了,那时人民就会心悦诚服的相信联律的功用,就会无条件的按照联律的要求去作。你若没有胆量站出来,也没有能力对出来,只是在要求别人答对时必须遵守联律,那就已不所能,勿教于人了!因为律合意美的对联,那只不过就象共产主义社会似的属于理想社会而己!要想实现律合意美的对联在现阶段只能偶得之,而不可强求之!老子又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间万事万物或条或框皆不能框的太细定的太死,一切皆要留有空当,有空当才能使人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在古代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这类作品通俗的讲都称对联。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来看,它们是律和意美者,有之!佳联出律者,有之!妙对出格者,有之!佳联妙对犯孤平孤仄者,有之!古人从小学习吟诗作对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现在从小并未学习过吟诗作对,又怎能做到一丝不苟的律和意美呢?难道仅凭联律克字而求,就能作好联对,答好对句吗!古代只是把楹联当做了一种对偶文学,并未严格要求平仄上的对偶。对偶文学,也就是文学性的对偶,文学性的对偶是属于文学范畴的宽对,它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节奏相同,词性相当,词义相辅,韵律相谐(韵律不是指现代的联律。韵律相谐指的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只要做到平仄大致相反使朗诵时达到琅琅上口即可)。有一部《中国实用文体大全》的书,在这部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联律的问题,书中说:通过对古代对联的研究,发现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即平仄),有绝对相反的,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作律诗的方法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很难做的到。这就是中国传统对联的基本对法,联友照此而对何错之有!
现在中国楹联学会又制定了一部《联律通则》,意在把楹联提高到一个律和意美的无上高度,如果有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是好事,如果以律害意,造成的语句不通、语意不明时仍然一味的克字求律的去应合联律,那就成为了本末倒置的教条主义。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对联只是对偶文学的宽对,并未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平仄相对。对联、对句那是中国文人抒发情感、表达意志、触景感怀、嬉戏游乐的大众文学,《联律通则》一出,对联这一大众文学便成为了极少数人的游乐场,大多数人只能站在圈外望洋兴叹了!由此人民对联律不由产生了质疑;对于联律,是应依平仄相对的工对为主,还是应依词性相对的宽对为主,对此人民有着不同的认识。不管什么律例条规,皆要符合各个阶层人民的适用,不管什么文化只有大多数人参予才能创造出百花齐放的灿烂文化!人民是自由的,绝不做依格填字的文奴!再则,中国之大,无奇不有,有喜欢唱《阳春白雪》的,也有喜欢唱《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虽然高雅,但和者寡。《下里巴人》虽然粗俗,但和者众。我们不能因联律而把大多数人都拒之门外吧!联律不是讲究上下错位,高低搭配创建和谐吗?那就让宽对去充当绿叶,让工对来充当红花,让它们携手共进,共创对联的繁荣吧!我奉劝那些喜欢按《联律通则》出联答对的联友,不要以为自已会拼四声,就以为掌握了对联的真谛,并对以宽对出联答对的联友气使臆指,笔诛口伐的大加指责。其实用四声拼出来的联律,那只不过是幼稚园的小儿科。真正的佳联妙对并不在于它平仄完全相对不相对上,而是在于它的语言技巧和纯美内蕴。那些喜欢按宽对出联答对的联友,也不要指斥工对的词性不当,犯了什么教条主义啦等,去攻击他们。所有爱好对联创作的联友,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应兼容并蓄的互相借鉴,互相宽容,只有这样中国这一奇葩文化,才能再创繁荣。只有这样,联友才能在宽严相济、雅俗共赏的和谐气氛中共享文学的乐曲!
斗山斗士
2019年4月29日
本来就是玩玩 《联律通则》也指出了可以宽对 老师独特的见解值得学习 高亮支持,老师写作幸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