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9-3-22 11:50:02

南北榜大案



    明朝洪武年间,曾经发生过一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大案,就是南北榜大案,也称作春夏榜大案。这场科举舞弊案对后世的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于是否存在科场舞弊行为,没有确切证据,成为一个糊涂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翰林学士刘三吾被任命为主考官。刘三吾当年已经85岁,72岁才开始跟随朱元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刘三吾官职不高,只是五品官。如此高龄,本应回家养老,皇恩浩荡,被皇帝委以重任,自然不敢怠慢,尽心尽力,希望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刘三吾何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因为他做过一件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对于四书五经中有些观点很不感冒,特别是孟子主张:民为重,君为轻的观念。朱元璋决定删改四书五经。对于文人来讲,四书五经就是圣经,怎么能随便删改? 偏偏刘三吾接手了这个烫山芋,将四书五经删改的面目全非。
    会试结束,张榜公布。人们感觉很奇怪,议论纷纷。有52名考生被录取,这些被录取的考生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殿试开始,参加殿试的只有51人,不知道为何有1人没有参加。殿试只是走形式,排定最后名次。一甲三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三甲若干名。凡是参加殿试的人都是进士,因为殿试皇帝是主考官,所以进士也称作天子门生。最后,金榜题名,51人当然都是南方人。北方考生全部名落孙山,联想到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认为存在猫腻,有舞弊行为。北方举子们,浩浩荡荡来到礼部门口,集体抗议。状告刘三吾“私其乡”,也就是说刘三吾偏袒南方人。
   北方举子告状事件,引起朱元璋高度重视。虽然很信任刘三吾,但这是大事,马虎不得。立即成立调查组彻查此事,任命张信为组长,共有10名成员。其中3名成员出人意料,他们就是本科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按照常理,假如刘三吾营私舞弊,这三个人可能也有嫌疑。让有嫌疑的3个人进入调查组,令人匪夷所思。朱元璋下达指示:调查分两步走,一是查阅试卷,看看这51个人是否有滥竽充数者;二是调查刘三吾是否有接受钱财等不法行为。调查人员不仅查阅了这51份试卷,那些落榜举子的试卷也都进行了审查,并对每份试卷签署了审查意见。二十几天,调查结束。调查报告上报皇帝。称这51份试卷都很优秀,北方举子的试卷确实稍逊一筹。总之一句话,不存在舞弊行为。        调查报告出炉,激起北方举子们更大愤怒。给皇帝上疏,认为张信贪赃枉法,和刘三吾相互勾结,欺上瞒下,必须严惩。朝中大臣也分成南北两派,相互指责。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起政坛不稳,后果非常严重。最后,将主考官刘三吾发配边疆,张信被凌迟处死,其它一些官员也受到轻重不同的惩罚。随后,朱元璋又做出一个更加出人意料的决定。当年6月份,又举行了一次会试,录取进士61名,被录取考生全部是北方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因为一年之内春夏各进行了一次会试,所以又称作“春夏榜”。
   这次事件平息以后,朱元璋进行了深刻反思。决定以后会试分为南北两个大区,就是北方考生录取一部分人,南方考生也录取一部分人。至于三甲的最后排名,皇帝老儿在殿试中自己平衡吧。这样做,缓解了南北考生之间的矛盾。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

飞雪 发表于 2019-3-22 14:40:16

根据文中所述,刘三吾、张信都是当时受害者,虽然平息了,但发人深省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9-3-22 14:48:24

飞雪 发表于 2019-3-22 14:40
根据文中所述,刘三吾、张信都是当时受害者,虽然平息了,但发人深省

二人确实很冤枉,这本身就是一个冤案。作为皇帝朱元璋考虑的是政坛稳定,冤枉错杀几个人无所谓。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9-3-22 14:52:14

飞雪 发表于 2019-3-22 14:40
根据文中所述,刘三吾、张信都是当时受害者,虽然平息了,但发人深省

这件事对后世影响极大,即使现在的高考,也是按照省份录取,不同省份录取成绩差别很大。貌似不公平,实际上也是一种平衡,照顾文化落后地区。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9-3-22 15:16:28

拜读欣赏!

诗颖 发表于 2019-3-22 16:53:28

谁是谁非,全凭主宰者!

傲雪 发表于 2019-3-24 19:01:46

皇帝难做、政坛险恶!哈哈!!

傲雪 发表于 2019-3-24 19:02:44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傲雪 发表于 2019-3-24 19:04:30

朱元璋为稳定政局、不惜杀人!:L汗颜!!

傲雪 发表于 2019-3-24 19:05:43

文辞雅致、诠释极致!学习、赞赞!!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南北榜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