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18-11-6 20:33:11

我的几次升学考试作文(4)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建议学生买一本书《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老师多次把其中的部分章节念给学生听。那本书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是否有提高?我觉得似乎没有,但是书中的一些观念却根深蒂固。        高二第一学期末,我从高阳中学转学到太原三十中,三十中是太原市中等偏上一点的高中。刚转到三十中,我是一个中等生;转学的时候,在高阳中学我也是中等生。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第一学期,整整一年是我学习成绩最差的阶段,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学习成绩差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管原因是过分放纵自己,在高阳中学一年半的时间,我放弃了学习,经常不上课和几乎不写作业。客观原因是初二开始,我身体出现了问题。眼睛疼、头疼,看书非常困难。我是住校生,离家最近的住校生,离我们村3里路的学生就要走读。距离中学10里以上的学生才可以住校,我们村距离学校刚好10里,如果走小路还不到10里。       学校规定,住校生两个星期才可以回家一次。我经常回家,根本不受这些约束。回家也不带书包,在家我从来不写作业,带书包何用!家里没有自行车,上学要借自行车,有时候借不到自行车,只好溜溜达达去学校。当然上学要迟到了,迟到了就不进教师,等下课后再进教师。旷课、不写作业、不学习,难道老师就不管吗?不管!因为我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当时我的户口已经不在高阳县,不会在当地参加高考,学习成绩好坏不影响人家高考升学率。苍天或许是公正的,过分放纵自己,后来吞食了苦果,成为一生的痛。这是一个不愿揭开的伤疤。由于在档案中老师给我写的鉴定不好,重点大学没有录取我(至于我为什么知道没有录取的原因,在以前的帖子中我说过,不想再提了。)。我的考试成绩高于那个重点大学30分,高出后来录取的学校将近70分。那时候的70分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分。每一分都凝聚着自己的血汗,白白扔到了70分!痛呀!      也许有人会问,你那样做,难道不担心高考会落榜吗?这一点我并不担心,虽然那时候高考很难,考一所普通大学还是有把握的。给我一年的时间足够,高三开始学习也不晚。用了半年时间,我由中等生变成了优等生。由于平时不写作业,留下一个“后遗症”,也就是时间恐慌症。参加高考,数理化有很多题来不及做,看着会做的题却没有时间做完。好在我做题的正确率很高,高考分数并不低。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参加一些职业考试也存在着时间恐慌症。比如监理工程师考试、司法考试等等。
   转学到太原三十中不久,理科和文科班开始分快慢班,我分到理科“快班”。分班后第一节作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学理也要写日记吗?》。我虽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答案是肯定的。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到了高三,老师会出很多作文让学生们练习。老师出了两个作文题,任选其一。《我与作文》和《池越忠与匿名信》,同学们都选择了第一个作文题。对于第二个作文题大家一定感到莫名其妙。池越忠是太原十五中一名女中学生,1983年12月9日,在太原市迎泽公园抢救两名落入冰窟的小学生而牺牲。当时山西省正开展向池越忠学习的活动。有人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匿名信,对我们班语文老师提出批评。这位老师一怒之下,请病假半个月;语文课,同学们都上自习。老师的做法,我不赞成。高三是关键时期,姑且不论匿名信反映是否属实,让学生们“放羊”,不负责任。我写了一篇作文《给老师的一封信》。老师看到我的作文,私下和我沟通,老师并没有责怪我,承认自己做的过分了。后来认真写了《我与作文》,谈了自己对作文的感受。      高考第一科就是语文,拿到试卷,我首先看了作文题。看到高考作文题,心中窃喜。作文题大意:老师反映作文难教…同学认为作文难学…根据这段话自拟作文命题,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对于作文题目一时想不好,时间也不允许多考虑。这段话是谈作文的,干脆题目选《谈谈作文》,反正不会偏题。高考以后,看到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中等作文题目有一篇是《浅谈作文》,自己的作文题目也算凑合。对于作文内容轻车熟路,一气呵成。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高中又写过两篇作文《学理也要写日记吗?》和《我与作文》。作文字数不能简单理解为多少字,其中也包括标点符号和空格。在试卷上,标注了800字线和1000字线。恰好我的作文在800字线结束了。   高考后沾沾自喜,向语文老师炫耀:我的作文恰好800字,就凭这么巧,老师也会多给几分吧。当时语文满分是120分,三十中包括文科和理科生,我是唯一语文成绩超过100分的学生。估计60分的作文题我得了55分以上。
来源: 我的几次升学考试作文(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几次升学考试作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