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花鼓戏
童年——唱花鼓前言: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宁乡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各路花鼓戏经过近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宁乡花鼓戏体系。
湖南花鼓戏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
湖南花鼓戏——湖南人妇孺皆知。也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
记得小时候,看花鼓戏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事。那时候的花鼓戏很少有看,因为唱花鼓戏一般是要有钱的人家,就是有钱也要人家舍得花钱请人来唱。
小时候只要哪里唱花鼓戏,远近十里,不到半天时间消息就会传到每家每户,那速度不亚于现在的手机。白天大人一般有事,不能带我们去看。一到晚上,一行人呼朋唤友,一支看戏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甚是壮观。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大有读书的时候音乐老师教的“爬坡十里,也喜欢”的那种劲头。
那时候的 花鼓戏台是用很多木桩支撑起来的,然后垫上牢固的木板,这样,任由唱戏的人在上面翻跟打斗,下面就是我们这些看戏的人。由于戏台高,所以看的人远远就能看得到。但是,远远的看只能让我们看到戏台上来往的人,听不清声音,也看不到那些人到底在干什么。就像迅哥儿当年在船上看社戏一样的情景,只能听到咿咿呀呀的。(那时候没有麦克风和音响)
我经常以个子娇小的优势挤入人群。也会选到最好的位置来看戏,选位置的时候大人都忘不了叮嘱:不要站在戏台的正中间,因为要是碰到那喊冤的戏,火焰矮的人就会中煞气。中煞气就是肚子很痛,痛得脸发白。我见过我堂姐中过煞气晕倒的可怕,我不想受那罪,所以,都会注意这些。与其说是看戏,还不如说在看台上的人在尽情唱戏,让那种气氛渲染我。戏里内容不是老人讲解我根本就不知道,就算老人讲解我也不会用心去听。
戏台上有高大的红脸人和黑脸人,一上台就大吼,紧接着拿着棍子或者假枪斗殴。与其说是斗殴,其实是道具相互敲打,根本就打不到人,还有白发胡须的老头,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上台经常抚摸那带在脸上的假须;还有鼻梁上涂着白色的三花,像猴子一样逗人笑……那些我都不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那些扮演的小姐和相公,小姐踏着碎步缓缓的走出,穿着漂亮的裙服,胸前还有金光闪闪的饰品,头上还插着五颜六色的花,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或者书,或者是手绢。衣袖轻轻拂动,如仙女下凡,婀娜多姿,十分妩媚。小姐唱戏的声音也好听——婉转动听,如小鸟在耳边低吟。那相公儒雅潇洒,穿戴也整齐。相公和小姐的动作都温柔,不像那些黑脸和红脸人,动不动就跺脚,还动起拳脚,说话也是大吼。因为喜欢,所以我会看旁边的字,一边看一边记着。
每一次看完戏回家,母亲在路上饶有兴致的评论,偶尔也会唱几句,我会一边走一边聆听,也就知道戏的内容了。回到家里我就会咿咿呀呀的唱几句,一会儿做小姐,一会儿做相公,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候会穿着比我大好几岁的哥哥姐姐的衣服,把衣袖一甩在床上唱起来。可是,两三天我就不会去干了。这样的花鼓戏一年都难得看一回,过几天我总是忘得一干二净。
每年正月是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日子,不是因为有吃的,还有更让孩子们觉得好玩的事。只要一过除夕,就会有打花鼓的挨家挨户的来打花鼓,有钱的人就会点戏。那些打花鼓的不需要很多钱,所以,家家户户在新春图热闹,都敞开大门迎接。不但是老人爱看,小孩子更爱看。小孩子们有的是时间,一到正月,几十个跟着唱花鼓的后面,屁颠屁颠一走就是几里路,到吃饭的时间才肯回家,有的为了看花鼓戏,甚至连饭都不愿回家吃。我往往吃完饭之后继续跟着队伍去看,因为不吃饭的话母亲会骂。一般都是去离我们最近的花鼓戏团,不用别人说,只要一听锣鼓响就知道往哪里去。这已经成了当时孩子们潜默的规则。
正月打花鼓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小旦、一个是小生。小旦和小生的打扮比台上的小姐少了衣袖,手里拿着的不是扇子,而是一块手绢。小旦和小生不像相公和小姐一样温柔,与其相比多了几分活跃。两人一进门就蹦蹦跳跳的,挤眉溜眼,面带笑容,就像春天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机。好像我们的喜悦是被那莺莺的歌声和那活蹦乱跳的动作所感染。那时候觉得:春天必须在打花鼓的人来了才到。
为了等春节,其他的季节好像很漫长。可叹这时间不是很长,到正月十五之后就不再有人再打花鼓,而且,打花鼓的人每年每户只走一次。每年点戏总是那几户人家,打花鼓的似乎对那几家格外青睐,在他们家里时间会呆长一点。我们这些做小孩子的也喜欢这几家,因为他们偶尔会发一颗糖给我们吃,那时候的我们,一年到头根本就吃不到一颗糖,得到一颗糖都舍不得吃,会拿回去向别的伙伴炫耀。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一到晚上,我就会在床上咿咿呀呀唱个不停,一会儿学小生的跳,一会儿学小旦的娇柔。在哥哥姐姐面前捣蛋,那时候似乎我的捣蛋也是他们的乐趣。
正月里令男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耍龙灯,穷人家的孩子用木棍和草做成龙头,然后把草一节一节捆绑,用长点的棍子支撑着,前面的当领路,后面的跟着前面的走。玩稻草龙还得知道怎么走路,那些都是哥哥们知道的。稻草龙在民间最为神圣,每逢过年舞龙时节,稻草龙上路时,其他龙要避之,为之让路。在乡间,稻草龙的红包也比较丰厚。
和我玩得好的同院子里的一个姐姐,比我大几个月,正月看花鼓戏经常在一起,回家也常在一起又唱又跳。
那一年正月十五,我还不到七岁,天气有点寒冷,我们两个脱掉厚厚的棉袄,穿着单薄的衣服在一起打花鼓,似乎对打花鼓百炼不厌,时间一长,我们居然出汗了。正玩得有兴,婶婶——姐姐的母亲。拉着我们,问我们愿不愿意去打花鼓。突然而来的消息令我惊讶,从没想到过自己会成为打花鼓的一员。可是,在选谁是小生,谁是小旦的时候婶婶为难了,因为她也难分伯仲。我个子高,姐姐个子矮,而且我们两个都会唱小生和小旦。最后她决定:姐姐大点,扮演男生——小生,我小点,扮演女生——小旦。于是婶婶把我的头发扎起,在我头上带了一朵花,那时用红绿纸剪的。不管怎么样,我很喜欢,居然高兴得拿着婶婶准备好的手绢跳起来。到我俩出了房门才知道:原来这院子里大一点的哥哥们拿着稻草龙,已经在院子里聚合,等待我们一起出发。
选中的人家就是离我们家只有一百多米的一个大哥家,大哥常年在外包工,打花鼓的人到他家去,大嫂的红包比谁的都大,我们围观的小孩子也能吃到一颗糖。为了讨个吉利,所以选择了他家做我们的开头红。
男男女女十多个,耍龙灯的拿着棍子小心翼翼,因为棍子插在稻草上,要是一个不小心出来了,这条龙破损,龙灯就耍不成了,还有拿着饭锅的,把它倒转就成了鼓,锅盖就是锣,拿几根棍子一敲,锣鼓声出来了,大家为自己的杰作感到十分高兴。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我们做出那么奇葩的事而感到好笑。
一百多米的距离,眨眼工夫就到了。在不到他家五十米距离,哥哥们就“敲锣打鼓”的,一进堂屋稻草龙在领头的带领下舞动,还有一个边敲着锣鼓边喊一些吉利的话,有我们这么多人的进入,大哥的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稻草龙灯很快就舞完了,轮到我和姐姐打花鼓。我学着打花鼓的那些大姐姐的样,走路一扭一扭,用手晃动手绢,那时候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在扮演小丑还是真的在扮演小旦,似乎那里真成了我们两个的戏台。至今我还记得一些词:“正月里来道思情、道思情,搬一张红板凳,放到两边旁……”然后,两人背靠背,向后倾,右脚向前迈开一步,小旦手拿着手绢,在自己面前轻轻摆弄,小生拿着扇子扇动,左右肩膀相互耸动,两人在一瞬间反头对视。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眉目传情的表情,而我们这里却成了挤眉弄眼,所以惹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花鼓很快就打完,最后,我分得了一分钱,捏在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哥哥们都不愿意干了,嫌给他们的红包太少 。到底给他们多少钱,我至今都没问起。没有他们的锣鼓配合,所以,这事就不了了之。那一次打花鼓是我第一次赚钱,也是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肆无忌惮的唱歌、跳舞……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多年以后,我对花鼓戏的兴致已不如从前了。但是,唯有这些事一直在我脑海萦绕,回想起来,算是为我人生补充精神的营养,仍令我嚼之不厌。
欣赏佳作,创作快乐!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8-9-13 20:07
欣赏佳作,创作快乐!
感谢临帖 梦幻 发表于 2018-9-13 21:48
感谢临帖
文笔很好,拜读细品!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8-9-14 17:32
文笔很好,拜读细品!
谢谢鼓励 梦幻 发表于 2018-9-14 18:06
谢谢鼓励
欣赏佳作,问好诗友,保持联系,增加交流!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8-9-14 19:50
欣赏佳作,问好诗友,保持联系,增加交流!
好的 梦幻 发表于 2018-9-14 20:05
好的
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