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七月半
故乡的七月半,送走了酷热的夏暑,父亲耕田的犁耙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挂在了院的墙壁!看牛娃崽又把松了肩的牯牛牵上了田埂。一路牧歌长长地旋荡在故乡的山坳,激情地奏响在这充满怀念的季节里!故乡七月半的天,风带着丝丝凉意,雨蕴含着深深的愁绪和悲情!而故乡七月半的人!寄托着哀思,正用一颗虔诚的心开始了深情地祭奠!
七月初七鬼门开,阎王打发鬼回来!这是我小时在这个节日里常听大人们说的一句话。那时我不怎么理解,一想到有亡人回家,就会因此而吓得胆颤惊惊!
这些逝去的先祖,我们尊称为阿公阿婆,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一开始接到阳间,中元节那天(七月十四日)傍晚时分送回阴家!这大概是我家乡独有的一种风俗。因此故乡七月半不是单纯的七月十五那天,而是指七月初七至七月十四先祖回家的这段时日。
打我记事起,每到农历七月十一早上辰时分,各家各户都要敞开堂屋门,在屋正中央正北写上先祖灵牌,放鞭炮或响铳迎接阿公阿婆回屋。并举行下饭,烧包等祭祀活动!一般是早上下茶。至于下茶很简单,就在桌上摆三五杯泡好的浓茶,用酒蛊装几粒红枣!等一柱香燃烧后,茶的祭拜便完成
下饭大都在中午进行,祭祀的菜必须丰盛,也很讲究,一般鸡留整只,肉不切小块,留大块.特别是苦瓜,辣椒等菜都不上桌!因为大家都这样说:吃了苦瓜,人很苦,吃了辣椒,会出凶辣的恶人!
下饭时,母亲拉着我兄妹三人,跪着桌子旁边,手拿一叠燃着的钱纸对着祭祀的菜饭晃动一圈,然后振振有词曰:各位祖公婆,嗯人家回到自嘎屋里,不孝子孙来咯里帮嗯里下饭,您们要保估儿孙们东来东有!西来西有!家庭兴旺!身体健康!然后磕三个响头!在鞭炮声中举起杯将斟上酒连连洒落地上!
看着这种情景,我会禁不住笑出声来,大人也会装上一脸严肃,加以啧骂!那时我记得奶奶这样说:孙伢崽:你看到了冒!祖公婆恰饭恰得热烹哒!说到这里,我也会勉强微笑和点头!
在这个节日里,爷爷就会吩咐我们几个兄弟轮流帮忙打钱纸。把每一次备好的三五张黄草纸放在一个大木头墩贡上!左手拿铁制的钱印子在草纸上作出写字的姿势,右手拿木头棒锤对着钱印的那端作力敲打,模子上的铜钱印子就会轮廓清析而又整齐的显现在草纸上!
打好的钱纸,按一叠五到十张不等分匀,用干净的白纸,接着在白纸上用毛笔按格式依次写下:“中元化包故考妣某公孺人魂下受用、孝男某某某冥钱、某年某月日”一般阿公只写名,阿婆只写姓,按规格写好后,封成包!盖上冥王地府的三板印!并在接口上写一个大大的封字!暑了名封好了的纸封美其名曰:包钱。也有人家到商店购买那种冥王府钞!和人民币一样有一百!伍拾!贰拾等各类纸类票样!但很多老一辈的人都用自己打的钱,因为!有人曰先人托梦买的纸钞!冥行不予认可,不能流通!也有人曰:冥币纸钞面额太多!阴间兑不开!这些貌似真实的生动之谈!也表达后人对先人的真情和虔诚的怀念!
烧包钱是中元节里最隆重的仪式!留在我记忆中最深的是爷爷去世的第二个年头那个中元节!七月十四日那天傍晚时分妈妈早早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鸡鱼肉菜肴,和味道特香的養粑,敬奉好阿公阿婆后,爸爸将写好和盖上了冥府银行三板印的包钱纸封分成捆放进篾进的香罗。我和哥抬到河边的草坪上,准备就绪后,点燃了伴和着柴禾的包钱!顿时火光照亮了四周,纸灰飘扬!父亲在一旁带着悲泣的声音喊道:各位祖公祖婆,爹娘,领钱了哟!
鞭炮震彻了四野,天空成群结对地蜻蜓在飞舞,有人说那是冥王派来接送阿公阿婆驮钱的马,望着那摇动的烛光和袅袅飘动的青烟,倾刻我的心底升起一种无名悲壮!双手合十祈祷各位先人一路平安!
阿公阿婆送到阴家了,鬼门关合!我的心理也踏实轻松了
……………
小时候,总觉得七月半下饭烧包是件好玩的事!如今才懂得祖祖辈辈留下来这种祭祀活动是对永远去了的先人一种怀念和哀思的寄托!
以后和以后甚至以后的以后,七月半烧包和下饭的祭奠会得传承吗?我想一定会的!一定!因为谁都会祝愿在人间辛苦了一辈子而远去了天国的亲人们在那个世界丰衣足食,富富裕裕,快快乐乐地!
黄海初稿于羊年中元节莞城 问好黄海老师 而故乡七月的半人 梦幻 发表于 2018-8-20 08:27
而故乡七月的半人
七月半的人写成了七月的半人 黄海 发表于 2018-8-20 13:23
七月半的人写成了七月的半人
可以编辑,没事 七月半的习俗、是对先祖的缅怀!七月半的祭奠、历历在目!! 少时无知、觉得好玩!哪知?那是传统的文化传承!! 文辞流畅、叙述清晰!学习、赞!! :handshake推荐共赏、傲雪问候老师!! 期待精彩继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