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天地同悲的伤感诗,在华夏大地妇孺皆晓。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儿女们极其重视的一个节日之一,其中包含几个意思。
第一、清明节代表气清景明,是一年中最纯净,最崭新的一天,所以我们要去踏青,赏光,走近自然,融合自然。
第二、代表中国人的气节。清明纪念一个人,叫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代,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有一名叫介子推的大臣,在重耳饿得晕了过去的时候,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做君主后逼介子推接受封赏,他以死明志,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定清明节纪念故人修己正心的日子 。
第三、清明节是中国春祭大典,清明节祭天地祖先。是中国人与先人连接、寻根问源的日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清明节给我们最完美的答卷。
在墓前或者祠堂里,总有人念念有词,与先祖们做情感交流,这就是与先人连接。
俗话说“水有源来木有根”,清明节是我们寻根问源的一天。
这一天,所有宗亲从五湖四海赶来,或扫墓、或祠堂祭拜祖先,聚集一块,询根问源,亲切无比。
有一句话“亲戚无三代,家门用不休。”意思是说亲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不了三代。而同宗同源的家门,不管多少代,总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应了“源远流长”这四个字。
第四、清明节代表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和对自然的敬畏,对先人的感恩。
无论在祖先的坟墓前还是祠堂里,我们都会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叩三拜。表示对先人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三拜的学问大哲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通常代表着完整和完美的概念。
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燃烧三柱香并叩拜三次是一种常见的做法,这代表着对神灵、祖先或圣尊的敬意和尊重。具体来说,第一次叩拜是为了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仰和崇拜;第二次叩拜则是一种学习和效仿的姿态;第三次叩拜则是一种忏悔和请求原谅的方式。
逝者已逝,但我们依然记得他们,是对在岁月长河中的那些先人生命的一种敬畏,也是对先人曾经连接繁衍生命的一种感恩之心。
第五,清明节代表生命的延续。
当地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看年来不看节,只看清明坟上一树白。”就是说墓地里的先人只要有后人在繁衍生息,就有人来坟上扫墓挂山,看挂在坟上的白色挂青。挂的挂青越多,证明墓里那人的后代越多。子孙繁昌,墓里人福气好,墓地风水好。
告诉在世的人们,这些墓地里的先人们的生命在延续!
来源: 清明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