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映霞 发表于 2023-12-10 15:29:14

浅论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非线性构思

浅论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非线性构思

       摘要:“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是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写法,但是,它仍然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手法。“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打破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使格律诗学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在新的现代汉语时代,我们学习、研究格律诗歌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继承它、丰富它、发展它和应用它,赋予它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为创造和创新新的诗歌体制提供参考。因而,继承与发扬绝对不是一味模拟、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传统的格律诗歌是古汉语时代和中古语音体系的产物,强调与宣扬的是“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审美思想,许多技术性的规则、艺术思想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又与语言的进化、语音的嬗变和入声字发生分化等,相互发生矛盾和冲突。对传统格律诗歌中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成分,客观公正地去检验,以对前人没有认识到的部分,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与完善是必要的。因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不失为有一定文化传统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切入与求解的思路与方法。
  
   一、古典格律诗歌追求“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局限性
   从律诗发展历史来看,唐代近体诗继承、发扬、肯定、变革和改造了前代齐梁体粘式律格律诗的体制形式,抛弃“八病”之说和排斥了齐梁体对式律格律诗的传统形式(对式律格律诗在唐代并没有完全消失),把古典格律诗歌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此,格律诗的“两联之间用粘式相结合的组合法---粘式律”,被确立成为惟一的构律规则而被固定下来了(注:格律诗中还有“对式律组合法”和“混式律组合法”另外两种,可参见唐人和宋人的作品)。
   唐代近体诗一直都是沿着“以诗为诗”、“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艺术指导思想发展的。就是诗人应该遵循既定格律的各种规则和规范,在韵律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格律诗一律使用中古音韵系的《唐韵》,绝句和律诗只能使用平声韵,不能使用仄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转韵;首句可以用韵或邻韵,其他地方不得用邻韵,不得出韵,不用韵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作结。在声律方面,如:句中双平双仄相互交替交错,异位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避免孤平句,不得失对。在构律方面,如:规定了粘式律组合法,两联组合的基本单元必须同位同声相粘,不得失粘。在句法方面,如:避免尾三平或尾三仄。在律诗方面,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以上的这些规定就构成了“诗内求诗,韵内求韵”、“以诗为诗”的完整格律体系,成为唐人近体诗的主导思想和主导风格,粘式律组合法自然成为诗人们写作的一种主流和时尚。凡是违反了既定的格律各种规则和写作规范,被视为一种“诗病”,这种传统一直被延续流传至今。而“以诗为诗”、“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写作模式,是一种墨守成规的封闭思路,与比喻开放的艺术创空间相矛盾。
  
   二、格律诗向“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萌芽与变异雏形
   唐代诗人崔颢是中国传统古典近体格律诗革新的旗手,他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首不拘常规法则的探索诗。此诗先放后收,前半部用变格散文笔调,后半部用正格诗调,整伤归正,由变入正,由奇入正,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和艺术反差,出神入化,以“古体诗的句法”入律,可以说是“诗内求诗”向“诗外求诗”艺术探索成功的经典诗案,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线形表现手段,开辟了诗歌发展多单元非线性的描绘与表现新天地。
   杜甫也是一位有革新创造和变革思想的伟大诗人,他的拗体律诗(或称“吴体”律诗),“律变胜于正”,“能于规矩绳墨中错以古调”,“集汉、魏六朝之集大成,而融为今体”,“以古文法为律”,“真所谓正中有变”,更是“诗外求诗”的主要支持者、推动者、革新者、探索者、实践者。 李白的五言律诗《夜泊牛渚怀古》---拗体律诗,是“诗外求诗”的探索,还包括李白写的不对仗的律诗等都是具体的史例。
   在“韵外求韵”方面,杜甫更是大胆地将古风的换韵表现手法“引入”、“嫁接”、“移植”到“七言八句”---七律体式中,杜甫的《秋雨叹三首》:
   (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蚪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直?”
   (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巢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虽然,其中有的不完全合乎七律正格,但是,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思路是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寻求的是革新和求新求变的具体仿佛与路径。
   把转韵(换韵)引入格律体式诗歌的诗人,还有王勃、温庭筠、牛峤、黄庭坚、陆游等等。这一种进步和探索,还表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少年》和《茂陵》首联的对句,由于用了邻用“二冬”和“三肴”,他就成了古代汉语时代“韵外求韵”的代表,倡导者和实践者。值得注意的宋诗“以文为诗”就是“诗外求诗”探索的结果。一些仄韵绝句和仄韵律诗,同样也是古代诗人们对“韵外求韵”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尝试。
  
   三、现代汉语时代“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主导风格和发展方向。
   当前,一部分擅长“诗内求诗,韵内求韵”这种写作的人,无疑缺乏宽容心、包容心和诗歌发展观。正如清魏际瑞说的一句:“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是比较中肯的;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因而,这类思路应突破线性的因循守旧的束缚,在多元的非线性时空的艺术创新,才有实行创新的科学总结和评价。
   叶燮说:“凡有诗,谓之新诗,这种所谓‘新诗’,就是‘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尤其是叶燮提出的:“时有变而诗因之,诗递变而时随之”的诗歌发展观,概括总结和阐述了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汉语时代中国新传统古典格律诗歌的发展和创造、创新、建立,仍然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古典格律诗歌是多元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和固定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古典格律诗歌的继承、新变与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主流与支流、发展与合流、主体与客体、律化与律变、单一与多元、共性与个性、学习与借鉴等关系,是正确理解和学习格律诗,真正懂得格律诗入门很关键的因素。中国传统古典格律诗歌总是在分与合中合流发展、进化、变革着。
   在现代汉语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古汉语时代传统古典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优良传统”,学习崔颢、李白、杜甫、王勃、温庭筠、牛峤、黄庭坚、陆游等等,有创造性思想诗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勇于“推陈出新”,写出具有时代主导风格特色的新格律体传统诗歌。
   “唐代以来的作者,写近体诗时,绝大多数是按照近体诗的格律安排的。但是格律毕竟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一首诗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内容。为了不因格律的限制而妨害诗的内容,有的作者在写近体诗时,不时也冲破格律的某些束缚而自由抒写,比如不讲粘对,不计平仄,不用对仗等。......这种不合格律的近体诗称为‘变体诗’,又叫‘拗体诗’,......历来也很少有人对这些突破格律的诗都从格律上来否定它们的。”(吴丈蜀《读诗常识》)但“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王力《诗词格律》)
  
   四、结论
   “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是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写法,但是,它仍然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手法。“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打破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使格律诗学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王力《诗词格律》)“总的来说,填词用韵比作律诗更加自由得多,元代以后的语音慢慢变得接近现代普通话。现代人按现代语音填词,更不需要过于受旧谱的拘束和限制。”(郑林曦《怎样合辙押韵》)因而,古典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审美观与非线性构思 ,为我们古典格律诗歌的写作提供了具体的的指导原则与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应该值得文艺与诗词界的深思。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8:27:54

首席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8:28:12

点赞支持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8:28:29

非常精彩的内容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8:28:56

鸥盟轩由你更加精彩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8:29:11

万事顺遂

梦幻 发表于 2023-12-10 19:21:45

老师一篇文,甚读十年书,学习并已经发朋友圈了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12-11 02:50:27

。“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打破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使格律诗学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欣赏:handshake

飞雪 发表于 2023-12-11 11:23:33

学习欣赏,点赞支持

飞雪 发表于 2023-12-11 11:23:42

辛苦了,感谢分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论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非线性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