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非线性构思
浅论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非线性构思摘要:“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是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写法,但是,它仍然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手法。“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打破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使格律诗学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在新的现代汉语时代,我们学习、研究格律诗歌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继承它、丰富它、发展它和应用它,赋予它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为创造和创新新的诗歌体制提供参考。因而,继承与发扬绝对不是一味模拟、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传统的格律诗歌是古汉语时代和中古语音体系的产物,强调与宣扬的是“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审美思想,许多技术性的规则、艺术思想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又与语言的进化、语音的嬗变和入声字发生分化等,相互发生矛盾和冲突。对传统格律诗歌中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成分,客观公正地去检验,以对前人没有认识到的部分,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与完善是必要的。因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不失为有一定文化传统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切入与求解的思路与方法。
一、古典格律诗歌追求“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局限性
从律诗发展历史来看,唐代近体诗继承、发扬、肯定、变革和改造了前代齐梁体粘式律格律诗的体制形式,抛弃“八病”之说和排斥了齐梁体对式律格律诗的传统形式(对式律格律诗在唐代并没有完全消失),把古典格律诗歌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此,格律诗的“两联之间用粘式相结合的组合法---粘式律”,被确立成为惟一的构律规则而被固定下来了(注:格律诗中还有“对式律组合法”和“混式律组合法”另外两种,可参见唐人和宋人的作品)。
唐代近体诗一直都是沿着“以诗为诗”、“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艺术指导思想发展的。就是诗人应该遵循既定格律的各种规则和规范,在韵律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如:格律诗一律使用中古音韵系的《唐韵》,绝句和律诗只能使用平声韵,不能使用仄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转韵;首句可以用韵或邻韵,其他地方不得用邻韵,不得出韵,不用韵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作结。在声律方面,如:句中双平双仄相互交替交错,异位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避免孤平句,不得失对。在构律方面,如:规定了粘式律组合法,两联组合的基本单元必须同位同声相粘,不得失粘。在句法方面,如:避免尾三平或尾三仄。在律诗方面,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以上的这些规定就构成了“诗内求诗,韵内求韵”、“以诗为诗”的完整格律体系,成为唐人近体诗的主导思想和主导风格,粘式律组合法自然成为诗人们写作的一种主流和时尚。凡是违反了既定的格律各种规则和写作规范,被视为一种“诗病”,这种传统一直被延续流传至今。而“以诗为诗”、“诗内求诗,韵内求韵”的写作模式,是一种墨守成规的封闭思路,与比喻开放的艺术创空间相矛盾。
二、格律诗向“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萌芽与变异雏形
唐代诗人崔颢是中国传统古典近体格律诗革新的旗手,他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首不拘常规法则的探索诗。此诗先放后收,前半部用变格散文笔调,后半部用正格诗调,整伤归正,由变入正,由奇入正,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和艺术反差,出神入化,以“古体诗的句法”入律,可以说是“诗内求诗”向“诗外求诗”艺术探索成功的经典诗案,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线形表现手段,开辟了诗歌发展多单元非线性的描绘与表现新天地。
杜甫也是一位有革新创造和变革思想的伟大诗人,他的拗体律诗(或称“吴体”律诗),“律变胜于正”,“能于规矩绳墨中错以古调”,“集汉、魏六朝之集大成,而融为今体”,“以古文法为律”,“真所谓正中有变”,更是“诗外求诗”的主要支持者、推动者、革新者、探索者、实践者。 李白的五言律诗《夜泊牛渚怀古》---拗体律诗,是“诗外求诗”的探索,还包括李白写的不对仗的律诗等都是具体的史例。
在“韵外求韵”方面,杜甫更是大胆地将古风的换韵表现手法“引入”、“嫁接”、“移植”到“七言八句”---七律体式中,杜甫的《秋雨叹三首》:
(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蚪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直?”
(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巢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虽然,其中有的不完全合乎七律正格,但是,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思路是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寻求的是革新和求新求变的具体仿佛与路径。
把转韵(换韵)引入格律体式诗歌的诗人,还有王勃、温庭筠、牛峤、黄庭坚、陆游等等。这一种进步和探索,还表现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少年》和《茂陵》首联的对句,由于用了邻用“二冬”和“三肴”,他就成了古代汉语时代“韵外求韵”的代表,倡导者和实践者。值得注意的宋诗“以文为诗”就是“诗外求诗”探索的结果。一些仄韵绝句和仄韵律诗,同样也是古代诗人们对“韵外求韵”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尝试。
三、现代汉语时代“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主导风格和发展方向。
当前,一部分擅长“诗内求诗,韵内求韵”这种写作的人,无疑缺乏宽容心、包容心和诗歌发展观。正如清魏际瑞说的一句:“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是比较中肯的;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因而,这类思路应突破线性的因循守旧的束缚,在多元的非线性时空的艺术创新,才有实行创新的科学总结和评价。
叶燮说:“凡有诗,谓之新诗,这种所谓‘新诗’,就是‘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尤其是叶燮提出的:“时有变而诗因之,诗递变而时随之”的诗歌发展观,概括总结和阐述了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汉语时代中国新传统古典格律诗歌的发展和创造、创新、建立,仍然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古典格律诗歌是多元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和固定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古典格律诗歌的继承、新变与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主流与支流、发展与合流、主体与客体、律化与律变、单一与多元、共性与个性、学习与借鉴等关系,是正确理解和学习格律诗,真正懂得格律诗入门很关键的因素。中国传统古典格律诗歌总是在分与合中合流发展、进化、变革着。
在现代汉语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古汉语时代传统古典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优良传统”,学习崔颢、李白、杜甫、王勃、温庭筠、牛峤、黄庭坚、陆游等等,有创造性思想诗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勇于“推陈出新”,写出具有时代主导风格特色的新格律体传统诗歌。
“唐代以来的作者,写近体诗时,绝大多数是按照近体诗的格律安排的。但是格律毕竟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一首诗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内容。为了不因格律的限制而妨害诗的内容,有的作者在写近体诗时,不时也冲破格律的某些束缚而自由抒写,比如不讲粘对,不计平仄,不用对仗等。......这种不合格律的近体诗称为‘变体诗’,又叫‘拗体诗’,......历来也很少有人对这些突破格律的诗都从格律上来否定它们的。”(吴丈蜀《读诗常识》)但“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王力《诗词格律》)
四、结论
“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是一种与传统不一样的写法,但是,它仍然是以传统为基础,融合了现代手法。“诗外求诗,韵外求韵”,打破了传统单一、封闭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传统的写作模式,使格律诗学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王力《诗词格律》)“总的来说,填词用韵比作律诗更加自由得多,元代以后的语音慢慢变得接近现代普通话。现代人按现代语音填词,更不需要过于受旧谱的拘束和限制。”(郑林曦《怎样合辙押韵》)因而,古典格律诗歌“诗外求诗,韵外求韵”的审美观与非线性构思 ,为我们古典格律诗歌的写作提供了具体的的指导原则与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应该值得文艺与诗词界的深思。 “在新的现代汉语时代,我们学习、研究格律诗歌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继承它、丰富它、发展它和应用它,赋予它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为创造和创新新的诗歌体制提供参考。”主题明确,有思想:victory: 这是一篇关于律诗改革的论文,它主题明确、思想先进、论据可信、论证充分,是一篇高屋建瓴的好文章!它不但给律诗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那些墨守成规的诗人以警示!谢谢星友有此见识: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论《白话效体诗词》
文 :斗山斗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许多新名词,新术语和新物语,皆应运而生。这些新名词,新术语和新物语,大多不符合诗 、词的平仄格律,故而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诗 词当中去。由于受格律束缚,致使现代有些诗词当中仍有沙漏丶抚筝丶擎枪挚剑等不合时宜的诗句出现。诗词的创作若没有现代用语的衬托,就不能充分的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这样写出的诗词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呢?难道写诗作词就为刻翠雕红,吟风弄月自我陶醉吗???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诗作词若不思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的文化语言,一味的克字求律的去造作,这样为诗岂不成了唐诗宋词的仿制品!仿制品就按仿的再高丶再好丶再真那它也是赝品,也是填字游戏!赝品是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的赏识和认可的,是不会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所利用的。即于此思,而创作了《白话效体诗词》,《白话效体》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现代的白话语言,仿效古诗 词之形体(不依词谱 格律 )而创作的丶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诗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人用通俗的创作手法填写过古典诗词,这是古诗词创作过程中革故鼎新的向好成果。这类作品各大报刊也时有刊载,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这是有批判的继承传统,也是有创造的发扬传统!从而指明了诗词改革的方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为工农兵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写诗作词不管用什么体裁,只要人民大众能够读得懂丶记得住丶用得上那就是好诗词。写诗作词若不为广大人民而创作,就按写的诗词毫不出格,也不越仄,完全符合了《正韵》或其它之韵的规范,人民大众若是读不懂丶记不住丶用不上也是毫无价值的,也是毫无现实作用的!
《白话效体诗词》正是沿着通俗化丶大众化这个方向,秉承着为人民而创作的原则!“依诗词之旧体”本着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精神,“发时代之新声”迎合着现代人的白话用语和吟读口味而创作的新诗词。它虽不依词谱 格律,但要求诗作必须达到:琅琅上口音乐美,明白如画文面美,回味无穷意境美的三美境界。用语和表达必须坚持:用现代语,言现代事,抒现代情的三个现代化!中国文字都是有平仄的,这是中国文字的特点。平仄韵是诗词的灵魂,我们的祖先正是合理的运用了这一特点,巧妙的搭配了它们的发声,这才营造出了诗词优美的韵律!这是经过了上千年才总结出的经验。但平仄韵的运用和搭配并不是只有一种,两种形式的表现,中国文字的音准,音色,音调就如音符般的灵动,乐谱能谱多少乐章,诗谱丶词谱也能谱多少篇章。只用简单的平仄(高低音)怎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字的特色呢?它还有更多更好的表达形式,只要我们善于创造,善于总结一定能够发现文字中更多更好的合理搭配和完美组合!
不管是刘渊的《平水韵》,还是戈载的《词林正韵》他们都是:''根据古代名词参酌而审定''。是总结的经验,而非拟定的纲常。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实践丶认识丶再实践丶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辫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社会在发展,认识在提高,我们的诗词怎能停留在刘渊丶戈载的认识水平上停滞不前呢!苏轼不依旧声,而创立了豪放派,毛泽东不依旧律,而开创了新一代的诗风。不管是《词林正韵》还是《平水韵》,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承载了中国诗词那段辉煌的历史,总结了古代诗词的创作经验,成为了现代写诗作词的光辉典范。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的一体效从!我们继承传统即应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端,根据时代的需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有甄别,有取舍的去继承。诗词的创作亦应根据人民的欣赏水平和吟读习惯,有增进,有补益的去创造!中国诗词的发展史,是一个与歌伴生丶联体并用的发展过程!也是从规化建设到改革开放,又从改革开放到规化建设不断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诗从歌中创生到近体格律,一路走来完成了诗的规化建设。唐时民间乐人感觉到那些整齐划一的诗句不适宜谱曲演唱时,即打破了格律的束缚,在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从而创生了有时代特色的,适宜当时人民欣赏水平和吟唱习惯的长短句,这就是词,词牌就是曲调的格式。这时的词既无格也无律,后来文人依声填词,才逐渐形成了文体。当词发展到高一级的阶段时,一些词人又把词搞了规划建设,也就是把词格律化丶形式化丶规范化,与曲调完全脱节形成了规范文体。散曲也是民间乐人在词的基础上搞的改革,先是编唱的小曲,后被文人借用形成了文体。散曲与词的创生基本相似,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只是它被规化的过程比词更短一些而已!而后的朝代把文学政治化,把文章“八股”化,诗词'正韵'化。直至现在诗词再也没有搞过改革和创新!
《白话效体》只为论述效从的根据和说明创作的原委,并不排斥和反对其它体裁的创作,不管用什么体裁,只要能写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它都是灿烂中国文化的元素!多体并存,共同发展,乃是诗词繁荣的根本所在,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发展之道。师其所好,任其选择。但愿《白话效体诗词》这朵初放的山花,能给诗坛带来一点清新自然的泥土芳香吧!
拙作一篇以赠识者,以勉共进:handshake 欣赏 老师辛苦了!! 剖析到位、有见地!! :handshake加精支持、傲雪问候老师!! 仲秋如意!! 斗山斗士 发表于 2023-9-26 05:47
论《白话效体诗词》
...
你的“白话效体诗词”是一复杂的系统,仅凭经验式的阐述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这个系统的许多关联问题未得到解决前,带着镣铐起舞还会继续下去。所以“白话效体诗词“应和柳词一样,并非一味浅俗,,而是“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的新层面。生动体现古代诗歌格律化与白话化同步演进的动力过程,其艺术价值的深层机理。应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一条创作途径。其所反映的词语的通俗明快与大胆热烈的感情直白同样适应我们现代的社会生活,因而借鉴古人的创作经验,面向现今的社会潮流,我们的诗歌的创新之路,才会有继承与发展的广阔远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