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基础知识【三】
2、虚词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下面就列举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例一、杜甫《遣意》: 云掩初玄月; 香传小树花。 “云掩”、“香传”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玄月”、“树花”,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初”、“小”,形容词对形容词,全句对仗工整。 此联为主-谓-宾结构。上联主语“云”,谓语“掩”,宾语“月”。下联也是主-谓-宾结构,但主语不是“香”,而是“花”,宾语不是“花”,而是“香”。整个儿颠倒了。 例二、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名”、“官”,名词对名词,“著”、“休”动词对动词。“文章”、“老病”,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此联的本意是“因文章著名”,“因老病休官”,因为对仗的需要,故意将秩序颠倒。句子的语法也很别扭,谁主谁副?很难分析。 例三、杜甫《江汉》: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片云”、“永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天”、“月”,名词对名词。“共远”、“同孤”,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正常的句子是“片云和天一样远;永夜同月一样孤”。如果按正常语法陈述,就没有一点诗意了。只有这样“颠三倒四”,才独具韵味。 例四、白居易《新春江次》: 鸭头新绿水; 雁齿小红桥。 例“鸭头”、“雁齿”,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新”、“小”形容词对形容词。“绿水”、“红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此句正常叙述是“绿水如同鸭头;红桥如同雁齿”。按正常叙述容易理解,现在将它颠倒过来,还真有点儿莫名其妙呢, 例五、杜甫《送远》: 故国犹兵马; 他乡亦鼓鼙。 “故国”、“他乡”,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犹”、“亦”,副词对副词。“兵马”、“鼓鼙”,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句说“故国犹见兵马闹”,下句说“他乡亦闻鼓鼙喧”,省略“闹”和“喧”等动词,主语也被省略了,诗词、对联的句子常常如此。 例六、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鸡声”、“人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茅店”、“板桥”,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月”、“霜”,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上句并列三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下句也是并列三个名词:“人迹”、“板桥”、“霜”,看来语法很不完整,也没有主次,但却完整地表达了诗人的所见所闻。 例七、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细草”、“危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微风”、“独夜”,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岸”、“舟”,名词对名词。全句对仗工整。 上下句也是各由三个名词并列,和例六不同的是,上联的主语是“岸”,“细草”、“微风”、都是修饰“岸”的。下联的主语是“舟”,“危樯”、“独夜”、都是修饰“舟”的。 例八、杜甫《夔州歌》: 晴浴狎鸥分处处; 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雨”,名词对名词,“浴”、“随”动词对动词。“狎鸥”、“神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分”、“下”,动词对动词。“处处”、“朝朝”,副词对副词。全句对仗工整。 这个句子上联主语是“鸥”,谓语是“浴”,下联主语是“女”,谓语是“下”,“处处”、“朝朝”是状语,正常的状语都在中心语之前,而这里却放在句中心语之后。 例九 杜甫《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隔叶”,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碧草”、“黄鹂”,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空”,动词对动词,“春色”、“好音”,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碧草”“春色”两个名词并列,下联“黄鹂”“好音”两个名词并列,“映”“隔”两个动词放在句首,都不是正常的语法结构。 例十、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塘泻绿油。 “山名”、“湖号”,名词对名词,“天竺”、“钱塘”,名词对名词,“堆”、“泻”,动词对动词,“青黛”、“绿油”,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字面意思是“天竺”“堆”“青黛”,似乎是主-谓-宾句式,但于理不通, “天竺”怎么“堆”“青黛”呢?下联也一样,字面意思是“钱塘”“泻”“绿油”。实际的意思是:“天竺山好似妇女的眉毛,钱江水好似绿色的油脂”,把两个助词完全省略了。 例十一、花果山水帘洞楹联: 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倒卷; 一轮明月,迄今何匠敢行磨? “百丈”、“一轮”,数量词对数量词,“水帘”、“明月”,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自古”、“迄今”,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人”、“匠”,名词对名词。“倒卷”、“行磨”,动词对动词。全句对仗工整。 二句以上的对联,要完整分析语法结构就更不容易。此联可以概括为主-谓-宾结构,“人”和“匠”是主语,“卷”和“磨”是谓语,“帘”和“月”是谓语,但因为语序颠倒,宾语放在最前面,叫人眼花缭乱。 例十二、测字对联 失主寻鞋,阴差阳错传佳话; 能人测字,竖解横分显智才。 “失主”、“能人”,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寻”、“测”,动词对动词,“鞋”、“字”,名词对名词。“阴差阳错”、“竖解横分”,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传”、“显”,动词对动词,“佳话”、“智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全句对仗工整。 上联前四字就构成主-谓-宾结构,“失主”是主语,“寻”是谓语,“鞋”是宾语。下联也一样,“能人”是主语,“测”是谓语,“字”是宾语。但这不是句子结构的全部,下面还有谓语“传”和“显”。按王力的说法,含两个以上谓语的句子,就是复杂句。而末三字“传佳话”和“显智才”才是此对联的核心。 一般分析全联的语法结构比较困难,对联越长困难越大,分解成单句就相对容易一些,再进一步将单句分解成“词组”和“单字”,结构和词性就变得简单。这就是“化整为零”,“一一对应”分析法取巧的关键所在。在对词组的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应同时注意词性的判定,避免出现“以一对二”的现象。 例如例句十二的最后两个字,上联“佳话”为偏正结构,下联“智才”一般理解为并列结构,如果这样,就是“以一对二”,不合格律。但“智”可作形容词用,如果作形容词,“智才”同样是偏正结构,整个对联就十分工整了。 判断词组的结构,只能靠分析,判断词性则可以查字典。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有详细词性注释,联家不可不备。夏安 首席欣赏,谢谢编辑整理 辛苦了,为我们讲解 谢谢老师普及、辛苦了!! :handshake热帖支持、傲雪问候老师!! 事事如意!! 下午好 点赞支持 非常精彩的内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