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泡子
一大清早去放鸭子,有近一百米左右的距离,一路连绵起伏隽秀的青山,披上一层薄薄的雾纱,若隐若现,尽收眼底;流水低吟浅唱滑过心扉……无意中瞥见邻居家门口的河边上有几颗窝泡树,黄的、红的、青的窝泡像小灯笼一样稀疏挂在树上,亮煞我的双眼。七十年代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在几岁时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含在嘴里沁甜的糖粒这个东西,更别说满目琳琅的零食。记得第一次与糖粒结缘是和邻居姐姐正月十六出门打花鼓,在外包工的邻居哥哥一人给一粒糖,我满心欢喜的拿回家分享。好像那时候不到八岁,也就是第一次知道有糖粒这个东西。
儿时吃得的零食是自己在外打野食,有窝泡子、草茅根、叶泡、茶泡、海落花生等。其中窝泡子最常见。
窝泡子是宁乡人的称呼,今日查了百度我像是树莓,又像是山莓。我也不知道到底学名叫什么,我们这里有三月窝泡、大暑窝泡、小暑窝泡之说,是三种有刺的东西。读者们一听就知道这三种窝泡是根据成熟时间叫的。时间都是按照农历算的。三月窝泡我们简称窝泡,大、小暑窝泡成熟的时候正是蚊虫活动最旺的时候,经常引起一些毛虫、鸟等等之类的争食,加上吃在嘴里,能让满嘴变色。相比之下,最好吃的就是三月窝泡,不会有那么多虫子争吃,更干净,还不会衣服上、皮肤上染色。所以三月泡受到我们的青睐。
虽然生长在山区,在人口密集平坦的地方,物资严重缺乏的时代,大人和小孩子都十分青睐窝泡子。能吃上好吃的窝泡子不但要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相当好的运气。所以很少过瘾的吃一次好吃的窝泡子。
记得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从农中班转过来的同学,她家住在山冲旮旯里。有一次她带我去了她家,她家对面的山坡上满山的窝泡子,让我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去摘。
“这个太小了,去那边有牛奶头窝泡!”她边说边拉着我走到一颗窝泡子树旁边。那窝泡子有我小手指那么大,说是牛奶头样大一点都不夸张。挂在窝泡树上,水分饱满,已经熟透的窝泡子像红色的小灯笼,诱惑我的味蕾。那一次我尽了嘴瘾,是吃窝泡得最开心的,最尽情的一次。
熟透了的窝泡子在摘的时候用力稍微大一点就会烂,所以只能现摘先吃。那时候吃窝泡子不需要用水洗,直接摘了往嘴里送。甜甜的、软软的感觉真过瘾。我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一边口吐芬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说来也奇怪,那时候的孩子真的很少生病,更别说进医院了。而现在的人爱卫生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次进医院,就能看见医院里人满为患。
很久没吃过窝泡子了,看着这些充满诱惑的窝泡子。我忙从家里拿出筛子,摘了些窝泡回家,吃一口,却找不出记忆里儿时舌尖上的那个味道!是品种变了还是口味变了?
终于知道宁乡野果了:窝泡子(山莓)。呵呵呵!
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新周快乐! 新作问好,遥祝创作愉快 又学习了一个宁乡话,窝泡子 由窝泡子勾起儿时回忆,甜蜜而温馨,那时的快乐很简单,快乐很实在。我也很那时的情景 层次清楚,语言流利。学习了 点赞支持,上午好 期待篇篇精彩 编辑齐整、版面整洁!! 看到窝泡子、想起儿时的乐趣!社会进步、往事值得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