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20-7-7 16:21:51

家乡名人—孙承宗(下)

      孙承宗,号惴阳,保定高阳人,生于明嘉庆四十一年(156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天启二年(1623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作为两代帝师,才华学识自然出类拔萃。史书记载,孙承宗相貌堂堂,高大威武,并不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将军。

   明朝万历年间,后金崛起,建立大清,努尔哈赤对大明王朝构成极大威胁,辽东诸多城池被清军攻陷。孙承宗作为兵部尚书,自请经略蓟辽,成为蓟辽经略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员。孙承宗披挂上阵,率领明军对清军发起反攻。5天收复辽东4座重镇,威震敌胆,可谓奇迹。说起来,孙承宗使用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集中所有大炮,对城门或城墙猛烈轰炸,城墙炸开一个缺口,再率领精锐铁骑杀入城中……

   孙承宗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统帅,更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他提拔了大批出类拔萃的将领,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袁崇焕。后人皆知袁崇焕,却对孙承宗知之甚少,假如没有孙承宗,袁崇焕可能一生会被埋没。孙承宗在任督师四年,大刀阔斧地整顿了关外防务。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祖大寿前往宁远(今兴城)筑城,距关(山海 关)200里,进可攻退可守。孙承宗为边防计广泛征询拓边良策,天启五年派兵遣将分赴锦州、大小凌河诸战略要地,修缮城郭,练兵屯粮,拓地400余里。天启初年的失地尽数收复。孙承宗构筑的辽东走廊防线,坚不可摧,20年未让清军越雷池一步。

    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关,攻城略地,到达保定府,威胁京师。清军并没有急于围攻保定,而是首先选择攻打小城高阳。清军攻打高阳,就是因为孙承宗,准备一雪前耻。假如孙承宗离开,做缩头乌龟,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如果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有好心人劝孙承宗到保定城或者干脆到南方躲避一时。此时,孙承宗已是76岁高龄,因朝中奸佞小人陷害、早已饮恨赋闲在家多年。完全是一介布衣,并无守城之责,即使躲避战乱,也理所应当。外敌入侵,岂能贪生怕死,高阳县令早已闻风而逃,于是孙承宗组织儿孙和高阳军民誓死守卫城池。高阳不过弹丸小城,也无重兵把守,怎么抵挡清军虎狼之师。高阳很快陷落。

   孙氏子孙也是个个刚烈,令人钦敬。孙承宗儿孙子侄,30余人全部战死沙场,孙老先生被俘。仅六岁孙儿孙之澧栖于草丛幸免于难。清军对孙承宗极为敬重,多次劝降,未果。敬重孙承宗为人,清军特例允许他自杀。作为一名军人,战死沙场是无上荣耀,即使死也要死于敌手,怎么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劝降无望,清军在地上铺一片苇席,孙承宗面向京城行三叩之礼,从容就义,时年七十六岁。

    清朝入主中原,感其忠勇,在高阳建立“孙家祠堂”,并立牌坊,镌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大字。很可惜,“孙家祠堂”在文革期间被拆除。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7 21:43:11

首赏佳作,创作快乐!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7 21:43:38

家乡名人,值得一写!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7 21:44:14

欣赏随其自然副站精美佳作!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7 21:44:41

祝愿随其自然副站笔健文丰、杰作连连!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20-7-8 09:17:47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7 21:43
家乡名人,值得一写!

孙承宗是崇祯皇帝的老师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20-7-8 11:10:49

随其自然 发表于 2020-7-8 09:17
孙承宗是崇祯皇帝的老师

欣赏随其自然副站才华,博古通今,值得学习!

梦幻 发表于 2020-7-9 06:13:13

点赞支持

梦幻 发表于 2020-7-9 06:13:19

非常精彩的原创内容

梦幻 发表于 2020-7-9 06:13:23

鸥盟轩有你更加精彩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乡名人—孙承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