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9-7-16 07:29:28

乾坤诗话(十九)毛泽东书信寄诗情

(十九)毛泽东书信寄诗情    诗曰:    隔山隔水难隔声,鸿雁传书寄友情。    信里有诗诗亦信,珠联璧合价连城。    毛泽东书信的“诗情”当中,不仅能真实地读到兼伟人与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之伟大,而且还能真实地读到伟人毛泽东私人交往过程中的真实思想和情感。       诗情之一,“答诗”    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信中写到,“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唯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致诗人柳亚子的信中写到,“‘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饮茶’,这是你几年前为我写的诗,我却至今做不出半句来回答你。”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写到,“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水调歌头·长江》: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上述三封书信,前两封写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要指挥全国战场的对日作战,肯定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分散精力去写诗,所以,毛泽东强调“唯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至今做不出半句来回答你”,也就可以理解了。    诗情之二,“赠诗”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致李淑一的信中写到,“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诗情之三,“和诗”    “和诗”往往是在读了别的诗词、诗兴大发之后而写的诗。如: 1955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写到,“承录示程颂万遗作,甚感,并请向曹子谷先生致谢意。校额诸件待暇当为一书,近日尚未能从事于此。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不难看出,在这封信里,毛泽东“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就是在读了周世钊的“大作各首”、诗兴大发而后写下的。    诗情之四,“赞诗”    在毛泽东的书信当中,称赞别人诗词的信不少。如:1945年10月4日,毛泽东在致诗人柳亚子的信中写到,“诗及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先生诗及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万千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    194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致吴创国的信中写到,“你的诗也写得好,我就喜欢看这样的诗。”1    951年7月30日,毛泽东在致张元济的信中写到,“三次惠书,并附大作及书一函,均收到了,谨谢厚意。积雪西陲一诗甚好。    1964年3月18日,毛泽东在致华罗庚的信中写到“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诗情之五,“考诗”    1958年2月10日,毛泽东在致刘小奇的信中写到,“‘笔记小说’,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了,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象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史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些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在信的落款之后,毛泽东又写到:    “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二十四)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    “近年文学选本家,有说‘儿童’是贺知章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信中“儿童相见不相识”,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一句。原诗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信中提到的“少小离家”即指此诗。从毛泽东考证唐代诗人贺知章给刘少奇的这封信中,不但可以让人体味到伟人毛泽东与刘少奇谈诗论词的私人交往之情,也能从中感受到毛泽东对治学、对历史所持的严谨态度。   (2007年10月26日 14:50   来源:新华网)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2:57

写此文,证明对毛主席特别了解,想必是读过他不少书,也对他的生平研究不少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06

真是用心良苦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12

感谢分享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44

高亮支持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59

优秀图章图标奖励

飞雪 发表于 2019-7-16 14:54:02

一代伟人,谈诗论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无论写诗,品诗,和诗都是一流的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9-7-16 15:07:48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2
写此文,证明对毛主席特别了解,想必是读过他不少书,也对他的生平研究不少 ...

毛主席确实是一位最伟大的诗人!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9-7-16 15:08:23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
真是用心良苦

是啊,毛主席热爱诗词!

山长水远 发表于 2019-7-16 15:08:58

梦幻 发表于 2019-7-16 09:33
感谢分享

还会继续,繁荣网站!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乾坤诗话(十九)毛泽东书信寄诗情